四通新材股吧最新消息

jijinwang
是的,所属板块 新能源板块,玻璃陶瓷板块,送转除权板块,江苏板块,创投板块,新材料板块,长江三角板块,风能板块。

一:正威新材股吧最新消息

5月13日,正威新材被深股通减持11.95万股,已连续3日被深股通减持,共计36.33万股,最新持股量为365.1万股,占公司A股总股本的0.78%。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江苏正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召开2021年度股东大会的通知,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二:强力新材股吧最新消息

不排除某些大股东通过ETF的方式减持股份,而且是变相的减持,目的是平缓股价的波动,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总归是减持,未免对市场的减持泛滥存有忧虑。

中国石油认购ETF

最早引发笔者

这一公告一出来,市场就开始担忧3个月以后,中国石油会不会减持股份。毕竟中国石油仅仅承诺在基金成立后90天内不减持使用股票认购获得的基金份额,而没有承诺90天以后会不会减持ETF。

就中国石油集团这一筹资行为,公司并没有明确公告,实际上并不容易评论,但有一个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石油在筹建管道公司,会不会与此有关,值得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石油第一次认购ETF,2018年10月12日,中国石油集团分别认购博时基金、华夏基金和银华基金发行的央企结构调整ETF,数量分别为4.53亿股、4.53亿股和2.67亿股。但是后市具体操作笔者没有查阅到,也就无法评论。

但是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持有的中国石油股份是在缓慢减少的,说明中国石油集团在减持股份,但以何种方式减持股份并不是很清晰。

通过ETF减持又增加趋势

楼主资料,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股东换购股票ETF的现象明显增多,强力新材、中国石油、中兴通讯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东换购股票ETF的公告。

笔者查阅到中兴通讯是有申购ETF的公告。3月13日,中兴通讯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拟以持有的公司不超过1%的A股股份参与工银瑞信沪深300ETF份额认购。

通过ETF减持存在局限性

通过ETF减持,首先上市公司需要成为ETF标的股,只有成为ETF标的股才能通过股权换取ETF份额,不是ETF成分股,是不可能完成股权换份额操作的。

另外以股权换取ETF份额,需要经过基金管理人同意,基金管理人不同意也是不可能换取基金份额的,

三是股权换取基金份额,必须是在基金公司发起认购的时候,一旦认购期结束,就不可能通过股权认购。

因此以股权通过ETF减持并不是很容易,除非ETF发起就是为了股权减持量身定做,一般来说也就是凑巧而已。市场可操作度比较难,不可能成为常见的通用的减持方式,只能是一种补充的减持方式。

要成为ETF成分股,一般而言,公司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市值也比较大。因此这种减持一般适合于大型央企国企为多,很多民营企业未必合适,只有像海康威视这样市值比较大的企业才可以。海康威视第三大股东新疆威讯在2012年将所持的600万股海康威视股票换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后来是不是通过减持ETF实现成功套现,没有查到有关资料,不予以评价。

ETF是不是需要符合减持规定

2016年1月9日实施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三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不能超过1%,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能超过2%。通过股权换取ETF方式实现减持+投资是不是需要遵循这一规定,是值得探讨的,因为申购ETF并没有减持股份,只有卖出ETF以后才是减持股份。

根据有关规定,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股份必须提前公告才能减持,另外也不能在窗口期减持,到时候要不要提前公告卖出ETF,可不可以在窗口期减持ETF,要不要符合减持其他规定,又该如何计算这一减持方式。都是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果秉承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规定,可能会造成一些乱象。

为了避免市场监管真空,避免某些股东突破监管红线,需要尽快对股东股权换取ETF的减持+投资模式制定有关规则,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回天新材股吧最新消息

你好,请问,你买基金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是短线交易吗?还是长线投资?
基金,适合长线投资,不建议短线交易!
如果你买入该基金的初衷和目的没有变化,那么继续持有!
虽然下跌盈利能力超越同类型基金水平;波动情况比同类型基金要大;风险高于同类型基金。短期盈利能力有上升趋势。波动和风险有减小趋势。该基金获利能力较强,但波动和风险较大。

四:南亚新材股吧最新消息

南亚新材和讯SGI指数评分出炉公司获得68分,从图中可以明确看出近七个季度公司得分不容乐观。

从图中明显看出近两年的一季度明显低于同年其他季度。

去年一季度新冠疫情的突然袭击致使整个经济活动放慢,南亚新材也深受疫情影响。但是随着疫情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的复产复工,公司生产活动恢复正常,得分也恢复到疫情前期的水平。

南亚新材主营业务系覆铜板和粘结片等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覆铜板是制作印制电路板的核心材料,印制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载体。

产业迎机遇,投资者却不买账

覆铜板的终端几乎涉及所有的电子产品。随着 5G 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为代表的产业蓬勃发展,给覆铜板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根据 Prismark 预测,到2023 年,全球电子系统市场产值将达到 2.5 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全球印制电路板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等区域,其中亚洲占比 90%左右。作为 PCB 产业上游,全球覆铜板制造企业主要分布也基本符合这个趋势。2019 年,受贸易摩擦、终端需求下降和汇率贬值等因素影响,据 Prismark 统计及预测,全球 PCB 产值为 613 亿美元,较 2018 年小幅下滑,其中中国 PCB 产业产值约 329 亿美元,较上年小幅增长 0.7%,占比达 53.7%。

PCB 行业在 2019 年至 2024 年将以 4.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 2024年全球 PCB 行业产值将达 758.46 亿美元。2019 年全球 CCL 行业产值达到 123.59 亿美元,其中中国 CCL 产值达到 86 亿美元,占比近 70%,已经成为全球覆铜板主要生产制造基地。

南亚新材自上世以来股价曾一度站上66.46元的高位,但是好景不长随后就是一路跌跌不休,到今年2月18日公司估计跌倒谷底23.18元,随后触底反弹波动上升,在9月14日公司曾一度站上53.27元的高位。

但是从二级市场来看,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和疫情影响,投资者对南亚新材持有负面投资情绪,对公司前景并不看好。

造血能力不足,利润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从重要财务数据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收益率来看南亚新材在2019年前发展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是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击,公司受到重创,公司加权净资产收益率急速下降,公司经营出现问题。

南亚新材在进一步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运营能力、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方面基础不稳固,尤其在盈利方面潜力不足。

从上图分析得出,南亚新材应收款逐年上升在去年达到顶点11.53亿。从这角度可以看出公司产品议价能力不足,反应公司粗放式的营销驱动。公司通过已损失财务结构构良性的方式置换营收规模的增长。

2020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 125.02%,南亚新材解释主要系 2020 年四季度,下游 PCB 需求大幅回暖,加之江西南亚产能的释放,使得四季度产品产销量扩大,原材料采购量增长,相应货款支付增加所致。

从南亚新材的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偏低,但是有转好的态势。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相差不大,可以从侧面分析出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比较合理。日后南亚新材若提升产品的毛利率,净利率也会有显著的提升,避免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值得一提是,南亚新材在去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3029万,2019年为1382万,增加了一倍还多。政府补助占公司净利润五分之一,公司造血能力不足利润严重依赖政府补贴。如果公司未来不能持续获得政府补助,或政府补助政策发生不利变动,可能对南亚新材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产品议价能力差,研发投入不足

去年公司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和产品竞争力,特别是针对华为、中兴通讯、浪潮、H3C、HPE、中科曙光、中天科技、中国信科、通宇通讯等终端客户产品认证的研发投入幅度增加较大。

南亚新材所处行业为知识密集型、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更新变化较快,公司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以保持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从图中数据来看,研发投入比例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是缓慢,研发投入明显不够。

南亚新材现金流不足背景下,对研发投入也是非常吝啬。研发资金的抽离无异于竭泽而渔,必然会对技术迭代升级和持续竞争力滋生重大的潜在风险隐患,成为影响公司盛衰变化的最大“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