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都能看见有人说基金经理\"偷吃\"
基金经理真的可以偷吃自己管理的基金吗
如果不是被偷吃了
为什么有的基金我们每天看见的估值和净值之间的差别会如此之大,买入的基金涨的时候比估值涨得少,跌的时候比估值跌得多?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包括天天基金、支付宝在内的各大基金平台是怎么计算基金估值的
根据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管理要求,基金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公布年报、中期报告、季度报告,从这些报告里我们就可以看见基金的持仓明细
这些定期公布的报告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延迟比较高,年报是上一年的信息、半年报是上半年的信息,就算就近的季报,也是反映的上个季度的信息
以热门基金广发双擎升级混合为例,从天天基金网可以查到最近公开的持仓数据是截止2020-06-30的二季度持仓数据
从持仓明细可以看见,截止二季度末该基金持仓股票共85只,以科技医药为主,再翻翻一季度末公布的持仓数据,可以看见3月31日的时候持仓股票共22只
也就是说抛开个股本身持仓变化不说,但从持股数量来看这只基金短短三个月就翻了4倍,这个变化的过程对于外界来说是不可见的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基金公司3月31日公布一季度持仓,6月30日公布二季度持仓,在3月31日到6月30日这三个月中间,各大基金平台的估值都是在3月31日基金公司公布的持仓明细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所以要完全准确是很难的
无论是天天基金还是支付宝或者其他第三方平台都有一套自己的估值方法,其基本原理无非就是在基金公司每个季度公布的持仓明细的基础上根据每日日终基金公司公布的净值进行估算,猜测基金公司的持股变化情况
对于调仓比较少,变动不太频繁的基金,各个平台的估值会比较接近基金的真实净值,如果基金调仓换股比较频繁,平台的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就会比较大,所以有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基金公司每天公布的净值与自己的预期差距很大,更有甚者就会喊出基金经理\"偷吃\"这种说法
我简单给大家讲下基金的运行模式,相信大家了解以后就不会觉得基金经理有偷吃的本事了
基金的组织形式有好几种,通常我们购买的基金叫做契约型基金,所谓契约,就是说基金是由投资人、管理人、托管人三方通过契约的形式产生
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研究过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就会发现,任何一只基金的产生其实都离不开三方:
1.基民或者机构持有者,充当投资人的角色
2.基金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的角色
3.银行,充当基金托管人的角色
也就是说,当我们购买了基金以后,基金公司负责管理我们的资金,根据协议他们有权决定这笔钱怎么运作,什么时候买什么股票或者债券,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把我们的钱偷吃了,这笔钱其实是放在托管人,也就是银行的手里的,所以基金经理是没有办法在不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偷偷用这笔钱的
有人会问,那如果基金经理做假账,乱报交易数据从银行把钱弄出来呢,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想到了,所以我们的每一笔基金交易数据其实还有一个机构在进行统计,包括每天日结以后基金的份额和净值都是这个机构来确认的,它就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有了它的存在,也确保了交易的真实性,规避了基金经理偷吃的风险
所以不管是从制度上还是操作上来看,基金经理想要“偷吃”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基金的估值与净值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基金经理是不是在进行调仓换股了,不要因为网上有人说基金经理偷吃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基金经理真的可以偷吃自己管理的基金吗
如果不是被偷吃了
为什么有的基金我们每天看见的估值和净值之间的差别会如此之大,买入的基金涨的时候比估值涨得少,跌的时候比估值跌得多?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明白包括天天基金、支付宝在内的各大基金平台是怎么计算基金估值的
根据监管机构对基金公司的管理要求,基金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公布年报、中期报告、季度报告,从这些报告里我们就可以看见基金的持仓明细
这些定期公布的报告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延迟比较高,年报是上一年的信息、半年报是上半年的信息,就算就近的季报,也是反映的上个季度的信息
以热门基金广发双擎升级混合为例,从天天基金网可以查到最近公开的持仓数据是截止2020-06-30的二季度持仓数据
从持仓明细可以看见,截止二季度末该基金持仓股票共85只,以科技医药为主,再翻翻一季度末公布的持仓数据,可以看见3月31日的时候持仓股票共22只
也就是说抛开个股本身持仓变化不说,但从持股数量来看这只基金短短三个月就翻了4倍,这个变化的过程对于外界来说是不可见的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基金公司3月31日公布一季度持仓,6月30日公布二季度持仓,在3月31日到6月30日这三个月中间,各大基金平台的估值都是在3月31日基金公司公布的持仓明细的基础上进行变化的,所以要完全准确是很难的
无论是天天基金还是支付宝或者其他第三方平台都有一套自己的估值方法,其基本原理无非就是在基金公司每个季度公布的持仓明细的基础上根据每日日终基金公司公布的净值进行估算,猜测基金公司的持股变化情况
对于调仓比较少,变动不太频繁的基金,各个平台的估值会比较接近基金的真实净值,如果基金调仓换股比较频繁,平台的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就会比较大,所以有时候大家就会觉得基金公司每天公布的净值与自己的预期差距很大,更有甚者就会喊出基金经理\"偷吃\"这种说法
我简单给大家讲下基金的运行模式,相信大家了解以后就不会觉得基金经理有偷吃的本事了
基金的组织形式有好几种,通常我们购买的基金叫做契约型基金,所谓契约,就是说基金是由投资人、管理人、托管人三方通过契约的形式产生
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研究过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就会发现,任何一只基金的产生其实都离不开三方:
1.基民或者机构持有者,充当投资人的角色
2.基金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的角色
3.银行,充当基金托管人的角色
也就是说,当我们购买了基金以后,基金公司负责管理我们的资金,根据协议他们有权决定这笔钱怎么运作,什么时候买什么股票或者债券,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把我们的钱偷吃了,这笔钱其实是放在托管人,也就是银行的手里的,所以基金经理是没有办法在不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偷偷用这笔钱的
有人会问,那如果基金经理做假账,乱报交易数据从银行把钱弄出来呢,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想到了,所以我们的每一笔基金交易数据其实还有一个机构在进行统计,包括每天日结以后基金的份额和净值都是这个机构来确认的,它就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有了它的存在,也确保了交易的真实性,规避了基金经理偷吃的风险
所以不管是从制度上还是操作上来看,基金经理想要“偷吃”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没有的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基金的估值与净值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基金经理是不是在进行调仓换股了,不要因为网上有人说基金经理偷吃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1、家里老人去银行取钱,但被忽悠买了基金该怎么办?
在银行买的还好,最起码正规,先搞清楚买的那一类基金,在做下一步情况分析
可以投诉银监会,网上直接填资料投诉,重点说明是在银行大厅办理,老人岁数大了,根本没有过基金投资经验,成功的机会很大
从你说的可以看出老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既然买了银行的基金,就应该为此行为负责,不过银行的一般是封闭型基金,需要到期后才能赎回,对于银行不存在忽悠不忽悠的问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认栽吧
2、腾讯旗下腾安基金销售违规盗刷银行卡现金,我该如何维权?
腾讯旗下腾安基金是有基金销售牌照的公司,正常不会出现这种事的,我想你是哪里弄错了,比如,你是不是设置过工资理财,自己忘记关了,或者是不是开启了基金定投等,先自己找一下原因,如果真的是他们不经你的同意自动扣你的银行卡的钱,那么,你找出证据去维权,不过,维权没那么容易。
这个看新闻上是说首先在最近的地方用信用卡刷消费一下证明自己的地址,打电话封卡,然后换卡,盗刷的记录肯定得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