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生可以申请哪些基金(博士生可以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吗)

jijinwang
99年的博士2年级真快!祝贺!都不容易!这可使挺顺的例子!我们18年申请放弃了清北直博资格,一把赌博般想上岸老美直博,结果头年直接落坑里,还好西北救了一把读了一个硕士学位,第二年想上岸又崩了!OPT一年终于上岸!现在也二年级了!5年解放不太容易!申不到基金没银子直接趴窝!

1、英国读PhD,可以申请哪几类奖学金?成功率怎样?

按专业,有两种PhD项目:1、Pre-funded projects ,专业主要是理工科、药品、生物工程等,在申请PhD时,本身存在funded; 2、self-funded projects,专业主要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等文科,申请PhD和申请奖学金是两个单独流程,平行程序。

奖学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1、public/UK government funding: 针对欧盟学生更多,中国留学生可申请的有 The Newton fund ,它有两种,一是Newton PhD scholarship(全额,能覆盖3年),二是Newton PhD placement,即使在国内读博,是来英国交换生或访问学者也可申请,覆盖1年。还有个saltire scholarship,小额,4000英镑,针对在苏格兰读PhD。

2、university funding,各个学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需要在学校网站了解。

3、中、英政府合作的奖学金,每年资助150名中国留学生,2018年有British Council great scholarship. 还有个中国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主要针对PhD,每年资助10000名全额奖学金和500名交换生或访问学者。

希望能帮助你!

在英国读博士或硕博连读,学费昂贵,生活费高,3-5年的时间会产生很大一笔花费,不拿奖学金总感觉有点亏。我甚至遇见过很多学生,如果没有申到奖学金,可能就不会去读博了。

如果能拿全奖,不仅可以免费读博士,甚至有的大学提供生活津贴,月付工资,每月可能还有结余。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博士申请必备技能—— 奖学金申请

要申请到奖学金,首先得了解哪些渠道可以获取。

1 导师的funding一些理工科研究专业,其导师可能有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会从学生里招research assistant,给你的奖学金是一起来帮助做研究的,导师的大腿一定要报好。

2 学校设立的博士奖学金很多学校为了吸引人才,都会设立一定的奖学金,如:

 帝国理工,学校和各类院系的奖学金有10多种,对于中国申请PhD的学生来说,这类奖学金的名额非常少,基本上一年只有寥寥1-2名,可能每年£10000,竞争激烈;

林肯大学每年投资超过50万英镑用于资助博士生,不同专业方向每年可获£15000左右的资助;

威斯敏斯特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有22个奖学金名额,每年£16000的补助;

这些奖学金讯息,同学们要多关注一下官网,申请要越早越好英镑诱人,看看自己的条件是否能get到?

给出部分学校奖学金申请参考标准感受一下:

雅思理科:总分不低于6.5,单项不低于6.0 工科:总分不低于6.5,单项不低于6.0 文科:总分不低于7.0,单项不低于6.5

专业成绩国内:本科85分以上 英国:本科2:1以上 其他国家:等同于国内平均分85%及以上

毕业院校国内:如果学生无论文发表,申请人本科或研究生期间就读院校至少985/211 英国:毕业院校排名至少英国top50 其他国家:国内985/211同等

科研成果工科:毕业设计优秀或至少有一个相关的项目成果 文科:在本科或研究生期间至少有一篇期刊文章或者会议文章发表

举个栗子: 布里斯托Mechanical Engineering专业全奖博士offer,这位同学的背景小伙伴们可参考借鉴:四川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GPA3.12,硕士固体力学专业,均分90.4,申请时无雅思。每年获学校资助£18500奖学金。

3 其他类的奖学金还有企业赞助的、机构赞助的等等企业赞助的奖学金相当于工作性质,还有可能获T2工签,这种奖学金比较少,还需要缴税。在申请时,要多和导师交流,他们的推荐和意见,在奖学金的发放上很重要。小伙伴熟悉的还有“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提供的奖学金,形式有点类似硕士的“志奋领奖学金”(Chevening)。国外申请不成,天朝提供的奖学金也不要放过哦。很多同学好不容易和教授套磁完,offer也拿到手,教授却很无奈的告诉你他没有funding,学校没有奖学金提供,或无缘申请,被告知要自费3年。如果你也是无奖的offer,或许你可以考虑CSC奖学金。

4 CSC(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对于想要出国读博士的小伙伴专门设立了2种奖学金。一种是联合培养博士,针对国内在读博士,有点儿交换生的意思;一种是自费去国外攻读博士的学生,重点了解第二种。CSC申请难度比申请学校教授的奖学金来说要简单一点,理科生比较容易get,排名高的大学offer也容易get,研究项目对国家发展有利的也容易get,比如,航空航天……局限就是,博士毕业了,得回国工作2年,服务于大天朝。

申请步骤简单列下:第一步,申请人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进行网上报名第二步,按应提交的申请材料及说明准备申请材料,并按时提交至相应受理单位。

申请材料:《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 《单位推荐意见表》 校内专家评审意见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人需提交) 国内导师推荐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申请人需提交) 邀请信/入学通知书复印件 收取学费明细表(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学习计划(外文) 国外导师简历 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 两封专家推荐信(攻读博士学位申请学费资助人员需提交) 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雅思要求6.5) 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CSC奖学金名额有限,合作大学也有限,目前与CSC合作的英国大学一共只有30所,申请时需要留意。

2、国家应不应该给在读博士交五险一金?

在读博士有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非全日制也就是在职博士,是有单位给缴纳五险一金的。但是目前对于在读的全日制博士来讲,按照规定属于学生,所以是无法交五险一金的。不过个人认为,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家完全可以探索为在读的全日制博士缴纳五险一金的规章制度,由各高校落实执行。如此一来,对于做学问的在读博士也算是一项福利吧。

该!一般博士都一大把年纪了,很多还脱发,交点五险一金心里也是暖的啊[呲牙]

不应该。

在读博士如果是全日制博士的话,属于学生不符合工作条件,没法缴纳五险一金。

全日制博士在读期间,享有国家针对学生的免费医疗服务。同时也有相应的医疗保险。所以在医疗保障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博士在读是学习期间,所以国家可能会有相应的一个研究生生活补助,这个部分的生活补助不能当做是工资。

除非学校或者是国家教育部对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做改革,允许在读博士生进入企业就职,实现半工半读或者是双元制培养,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有企业聘用,可以缴纳相应的五险一金。但是这个目前还没有,除非是在职博士,他是有单位的情况下是会有交金的。

3、在读博士生申请海外名校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年,会不会延长博士正常毕业时间?

在国内读博期间的出国之路——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

为什么先从这样一个出国项目说起呢?因为它是国家资助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对GPA没有硬性要求,并且这种项目对外语水平的要求是各种出国方式当中相对较低的。

我们


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他的外语水平一般都会突飞猛进。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在国内时无法获得足够的外语考试成绩,他便很难获得(非自费)出国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出过国便容易学好外语,学好外语便容易出国,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很多人会被卡在外语这样一道坎上从而与远方的世界失之交臂,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给了这些同学一个绝佳的出国交流机会。

另外,公费出国联合培养意味着国外接收方的培养负担很轻,不会因为外国导师Funding不足而影响招收名额——还没出国便有资金支持,这可是非常给力的!要知道很多可能的合作机会都是因为导师Funding不足而搁浅的,哪怕你的工作方向和个人能力与国外导师的需求非常匹配,没有钱,全都是空谈。

如果博士期间所在工作组与国外实验室有合作项目或者友好关系,有的时候联合培养只是老板之间打一声招呼的问题,这等好事,据我所知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我在美国这些年里,一起工作过的联培博士生也有不少了,他们有的已经回国,有的还在美国工作,有的回国之后又再次回到美国从事研究和其他相关工作。但无一例外地,他们都对自己这一到两年的出国经历非常满意。

现在同我一起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王蓓博士听说我正在写作有关出国深造的文章和计划相关讲座,于是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的联合培养经验的文章,并托我把她联培期间的感想和收获拿来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预备信息和行动上的鼓励,以下为她的文章,我只做了一些很小的改动:

——关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国内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对比西方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甚至从国内就业而言,不仅企事业单位,高校招聘也往往更加青睐于海归或者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因此作为已经在国内读博的同学们,能够参与一次国家组织的联合培养项目,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开拓视野,为自己未来简历增添亮点的绝佳机会。

来到美国已经将近1年的时间,也即将结束我的联合培养回国,回首自己的联培经历,希望能够给有意向申请该项目的同学一些借鉴和启发。

申请篇

其实这里主要谈一下申请的感受。我为什么申请联合培养?正如第一段所提到的,现实一点说,出国经历是找工作的一份很好的加分项。其次对于做科研而言,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程度目前仍然领先不少,出来学习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眼界,对于国内外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再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出来走走”,一直在国内待久了,多少会因为周围同学晒出得国外经历而产生兴趣,萌发对外面的世界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生经历。

而对于申请经历而言,最开始我是非常担忧的(性格也比较谨小慎微),担心自己的硬件不够份量做敲门砖,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够好,担心自己最终努力了一把,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刷掉。但是我的经历恰恰证明了不去试一次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首先在充分了解自己欠缺的硬件后,那么就需要用软件的事实去充分的包装自己(在此我强调一定要是事实,不可以欺骗或者虚假)。从搜集资料,了解项目,未雨绸缪开始做起,积极准备英语,在网上查找资料,咨询老师等等…...本着“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生”的三个一流原则,按照兴趣,科研方向等开始筛选心仪的国外导师,积极勇敢的套磁。认真准备研究计划,按照CSC的要求准备申请材料。一路走下来,从担忧,懵圈,焦急,等待,走到准备出国,来到美国,直到即将结束联培,回想来路,我从中不仅仅收获了一次来发达国家生活学习的体验,双方导师给予的机会,更是锻炼了自我,培养了“不打无准备的仗”的能力。

生活篇

在来美国之前,我对于美国生活的印象:出门无法方便的坐到公共交通;天一黑绝对不能出门;到处都是流浪汉;随时随地都得准备好一部分零钱,遇到抢劫时候逃命用……总的来说就是资本主义水深火热的生活。这大概来源于在国内时听到或看到的新闻,传言等。因此在来美之前,我是比较担心和焦虑的。寻找住处的时候,我对于房子的标准第一关键因素就是安全,其次是地理位置,价位,周边设施等。万幸,我在来美前就找到了还不错的公寓。

来到美国之后,之前对于美国的印象几乎都被推翻(仅代表大波士顿地区)。在大波士顿区域,最方便的莫过于公共交通,出门地铁公交十分方便,免去了买车开车的麻烦。此外由于住在治安良好的区域,夜晚10点路上仍然有车流及匆匆回家或夜跑的人们,相对安全。吃不惯美国食物,也能够很快找到附近的中餐厅,尤其是学习工作的附近,美食广场,中餐车步行2,3分钟即可到达。若想自己做食物,去往中国城中国超市也十分方便。

在此我想提到两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 、感谢与对不起

以感谢与对不起为题其实比较狭隘,想要谈的更多的是礼貌。朋友同事同学间,每次碰面都会打招呼,“How are you?!”的回答也决不再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打喷嚏咳嗽不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也许会有小伙伴“bless you“,而自己一定会说“excuse me”;晚上回家大家也会道一声再见,晚安。

最为惊讶的莫过于在公交车上,当人们上车下车时,近一半的人都会友好的向司机道谢。而美国的公交车也人性化的考虑到了行动不方便的人士,如遇到老年人或者残疾人,他们会将上下车一边的车倾斜(可能是释放了一些车胎气),方便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随后再恢复正常。在这里,当你哪怕帮助了对方一点点,或者减轻了对方一点点麻烦,即使就是帮忙开了下门,对方都会感谢你。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似乎每天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

2、购物

这里最想要说的是美国购物的退换货。没有出国前,在国内网购还是挺令人担忧的,质量如何,大小怎么样都无法透过简单的买家秀得到。但是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商家提供无理由退换货(有天数限制),甚至将退货邮寄所需的label都一起寄过来,如果你需要退货,你只需要包好贴上label,扔在邮箱或邮局即可。大小不合适?退!质量觉得不好?退!买回来发现不喜欢?退!

再有就是美国商家的服务态度,以星巴克为例,我经常在楼下星巴克买咖啡,曾遇到几次下单后无货的情况,服务员除了帮忙换了同等价位的东西后还会万分抱歉的赠予一些gift card。

科研篇

以出国为深造目的的同学可能更关心的是联合培养的科研经历。其实这一点要因人而异,不排除一部分同学出国后到了相对条件更不好的地方,或者遇到无人指导成日旅游玩耍的情况。但是至少在波士顿,顶尖高校云集的地方,我自己包括我遇到的同来的CSC小伙伴们都是非常忙碌于科研的。

进入实验室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实验室安全培训。只有经过了安全培训后,才能够拿到学校以及实验室的ID卡。这一点是国内众多高校实验室缺失的部分。但是实验室安全恰恰是尤为关键甚至有时是致命的。国外好一点的实验室大多硬件设施相对齐全,日常实验所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甚至条件会更好。但是无论是公共仪器还是实验室自己的仪器,都有相关的规定,在首次使用前必须接受培训,确保基本掌握仪器的使用后才可以预约。

实验室的氛围与国内相差不大,实验材料的交换以及信息的交流非常通畅,没有明显的隔阂,感觉非常自在。但是相对压力会比较大,在交流中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学霸天才尖子生,自己的水平不足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但是应用那句名言“见贤思齐焉”,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与强者的交流,当年很多想不通的问题,突然一下子迎刃而解。

此外,国外不管是研究所还是高校都会有丰富多彩的课题报告,可以大大的开拓视野,培养兴趣。我在刚来实验时就选择旁听了一门课程,以期弥补自己跨学科欠下的一些理论知识。

语言篇

科学领域的主流语言应该就是英语,因此即使在国内读博,理论上,英语阅读应该不会太差,但是出国后,我们遇到的并不仅仅是文献,更多的是与人的交流,因此英语口语交流也是一大问题。但这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英语口语的好机会。

刚来到美国时,我也曾遇到严重的交流问题,例如在实验室与导师和同学之间,讨论课题时,往往需要对方解释很多遍才能理解个6分左右;在去餐厅或星巴克买餐时,望着完全看不懂的菜单,与服务员打着手语都费劲。试想当初托福口语也能考到20多分(也许这成绩对于一些学霸而言还是战五渣),一出国才发现“实战经验”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除了与实验室的同学多多交流(不仅仅指科研)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当地的人聊天等,都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口语交流,勇气是第一步,能力是第二步。甚至有机会,还可以在旅行的途中认识朋友。

感谢

其实这一份感想写的有些流水账,很多的感受是需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悟,我的经历仅仅是一份了解。太多的努力,太多的工作,太多的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几页纸能够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也非常鼓励有意向出来走一遭的同学们自己亲身体验一番,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美国并非是天堂(文章中我举了一些好的例子,当然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不如国内的地方),但至少在我的经历中,它也并非是地狱,取长补短,多发现美好的事物,多关注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于出国联培的一份感受。

能够获得国家的资助出来联合培养,不仅仅是从自身要求要对得起这份支持,

确实会的,因为本身来讲博士想要正常毕业就很难了。如果要出国交流一年,再回来想正常毕业就更难了。

当然如果你的成果出来比较快,那么也是有可能的,首先要达到毕业的出口要求,一般是论文要求。其次是你要完成大论文,大论文要通过专家的评审。

这里面最难的是小论文,然后是大论文的创新点是否够扎实。我每天最纠结的就是创新点了,因为你会发现你不管做什么研究很多都被前人做过了,想要全心开辟一个领域或者方向是几乎不可能的。你需要在别人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小小的突破点,然后要学着自圆其说,一定要说服导师和其他评阅人。

不过我觉得博士延迟毕业也算正常了,因为就目前来看博士延期毕业率高达56%。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按时毕业。所以要放平心态,安心做研究,早日出成果,也就能早日毕业了。

谢谢邀请。申请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博士毕业时间没有什么关系,多数联合培养期间的成果也可以作为博士毕业的成果,所以一般不会影响到毕业,除非这一年时间影响到老师的某个项目,老师要多留你一年半载。而且目前大部分博士生培养都是采用弹性学制,所谓正常毕业时间,3年算正常、4年5年也算。

海外联合培养,正式名称叫“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最早基本都是一年期联合培养,后来又增加了攻读博士学位的项目。虽然不能拿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在读博士生申请海外名校联合培养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前些年,有一年海外联合培养就可以按有海外学术经历博士招聘,同等条件下是优于纯国内博士的。

但是,由于一年期联合培养博士在国外是花国家的钱,境外导师不出钱,对学生管理就没那么上心,而国内对学生的考核管理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近年来,联合培养博士的口碑有所下降。我之前有个特别好的朋友,博士期间去德州农工联合培养一年,其间也就发了一篇论文,其他时间倒是学会了做饭、烧烤等等。但他在那边做了一些国内做不了的实验,也算没白去。当然,也有做的很好的,毕竟,能选拔出去联合培养的博士都属于比较优秀的,稍微自律一点都会有收获。

最近几年,联合培养博士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接触境外导师,然后博士毕业后可以联系这位导师到做他的博士后,这也是很多联合培养博士的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