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分析师 *** _私募基金分析师岗位职责

jijinwang

一、郑州私募基金招聘分析师

雪湖资本医疗团队2021年将招聘3名医药行业分析师和1名董事总经理。在薪酬方面具体指出——分析师第一年基本年薪加绩效奖金,全年合计达到100万美元,约合650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雪湖资本如此“财大气粗”的高薪招聘并非首次。对比不少财经、金融方向的毕业生还需“花钱实习”,雪湖资本2017年就以6万元月薪招聘实习生震惊整个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开出如此巨额薪酬招聘的雪湖资本,是一家中国人创立的“泛亚洲”对冲基金公司,投资聚焦中国,覆盖亚洲市场。雪湖资本虽然此前行事低调,却在业界赫赫有名,被誉为“投资管理和对冲基金的顶级殿堂”。

有意思的是,雪湖资本和高瓴资本过从甚密。创始人马自铭于2009年回到中国创办雪湖资本,并获得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支持。马自铭也曾表示“张磊是我最早的投资人也是我的导师,我非常尊敬他”。

而通过梳理发现,雪湖资本和高瓴资本仅在火锅这条赛道上共同参与认购了海底捞、成为呷哺呷哺的重要股东。另外,二者也同为金科服务等公司的基石投资者。

求贤若渴,豪掷百万美元年薪

众所周知,金融高端人才本就“一将难求”。对比许多卖方研究所每个行业几年只招一名分析师的情况,本次雪湖资本豪气的“3+1”招聘计划不可不谓大手笔、“大规模”。

招兵买马,求贤若渴之意跃然这一纸招聘计划之上。

按照1个分析师650万元的年薪标准,3个分析师年薪便近2000万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招聘计划中董事总经理的薪酬并未披露。按照事物普遍规律,越是不经披露的事情越具有想象力。那么,职位更高的董事总经理,薪酬是否也会突破行业上限,再度刷新金融圈的薪资记录呢?值得期待。

事实上,绝大部分国内公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研究员的薪酬是达不到这样水平的,仅少数头部公私募机构中的顶级人才可能拿到高薪。另外,即便海外金融机构普遍高薪,雪湖资本开出的100万美元年薪也已是逼近顶级金融机构的薪酬水平了。


二、私募基金分析师工资

今天调整差不多就到位了,接下来应该是上下震荡整理。
现在我们应该去布局明年的景气赛道
首当其冲的就是军工!官方表态明年台海军事活动将达到历史最高密度,且如果台美有红线动作,立即动手。村里的最高声音也把反独变成了促统。再从基金、私募招聘市场看,军工分析师研究员被大量需求,说明好多资金准备长期布局军工板块,过去只是游资玩的。
军工好归好,许多票位置并不低,我们前期提的中直,55以下让大家建仓,现在80了。当时目标价是100往上点,但是这个位置进去就很难受。低位的可以去看瀚讯,航天dz,航天xx,同益z等等。中航重j,航发动l,之类的飞机相关的肯定也不错的。
数字新基建,里面概念很多信创,数字孪生,云计算等等,好多。重点关注客户是政府和军工企业的。
不用着急调仓换股,年前红包行情先吃,白酒新能源,还能涨,别割肉了。

三、私募基金分析师岗位职责

期权交易近期现火爆行情

在做多策略全面失效的情况下,不少机构今年以来开始研发期权策略。

如果一年前很多私募和机构投资人关注期权的话,他们会发现期权市场容量太小难以参与,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但近几个月情况已经发生改变,市场交投活跃起来,期权交易出现火爆行情,尤其是未来再增加新品种的话,那么期权完全有容量作为机构投资的主策略,不少私募都在投入成本做研发,甚至未来当作主策略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澳普森投资今年伊始就开始了招聘,从其招聘对象来看,均是期权交易员,而且一次性招聘了5名交易员,其对所招聘的期权交易员的要求是对期权交易下单,要求准确、快速执行交易指令,有志于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有强烈的成为交易高手的意愿,对基本面、技术面有深层次的分析理论与资金管理技巧,有稳定操盘盈利能力,操作过大资金经验的优先。

无独有偶,上海千象资产也在招聘期权量化策略研究员/投资经理,资质要求985/211名校毕业,理工科或金融数学、金融工程背景,硕士博士优先。另外要求2年以上券商自营、公募、私募量化策略研发、投资经验,有成熟策略及实盘交易记录者优先。另外,上海财浪投资也在招聘衍生品投资经理,主要负责场内期权交易及场外期权定价,负责期权期货的对冲交易操作,要求是从事期权相关工作1年以上。平方和投资也挂出期货期权策略高级研究员/投资经理的招聘广告,要求是设计开发期货、期权等策略并参与实盘交易,参与开发与维护量化交易平台。宁波灵均投资也开启了量化策略基金经理/高级研究员的广告,岗位职责是研究国内股票、期货及期权等二级市场品种,设计交易策略并参与产品实盘交易。上海洛书投资也在招聘量化交易员,负责每日高频交易系统盯盘,对于任职要求是国内外知名院校硕士以上学历,博士优先。2年以上期权量化相关工作经验,有完整策略开发及实盘经验者优先。

每日经济新闻


四、私募基金投资分析师

产品思维。
我刚工作那会儿,接到个招聘电话。那边说自己是阳光私募公司,做产品的——显然,她其实并不知道公司在做什么,否则不会这么介绍自己。
然而严格来讲,她说的也没错,私募公司不就是做基金产品的吗?
不仅基金产品是产品,很多事物都是产品。
比如自己。
每个人最重要的产品就是他们自己。
花费二三十年,打造这个产品。再花三五十年,维护这个产品。
一个关键点是功效。必须得有用,好用,做个高价值的人。
这点已经很难了,每个行业里,也就20%的人做得还可以,而真正做得挺好的,怕是连1%都不到。
另一个关键点是品牌。知道你的人多,信你的人多,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否则甚至连施展抱负的平台都不会有。
再细一点,可以分成形象和渠道两个部分:知道的人多且口碑好,这个是形象部分。有具体的、可靠的变现途径,是渠道部分。
每个部分都需要专门打造,而不是仗着自己是千里马,就觉得理应有伯乐。
把自己视作产品,主动物化自己,效果极佳。
现实就是有无数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做个有用的人就是物化人,那凭什么不该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