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泰和封转开怎么办理(基金泰和封转开公告)

jijinwang
基金长期持有到底有多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像嘉实旗下的头号基金泰和,从1999年成立到2014年封转开以来,前后加起来累计回报已超57倍!\r作为嘉实的头号基金,“泰和”,意喻“天地间冲和之气”的期望。曾在长达15年的封闭期中,收益翻了近十倍,封闭期内累计净值增长率为926.78%,超越同期上证综指涨幅856.7%。期间,基金泰和成立15年以来累计分红10次,累计分红总额达72.97亿元,单位份额累计分红达3.65元,分红金额是该基金初始单位净值的3倍多。\r嘉实泰和的优秀持续到了转型后,2014年4月份到期转型后,截止到2021年6月18日,回报为470.28%。计算下来,22年的时间,泰和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达到了57.55倍。简单来说,如果有哪位幸运的投资者,在基金泰和成立最初投入的每一分钱如果在封转开后能够继续持有嘉实泰和至今,便能获得超越57倍的回报。不得不让人惊叹专业和时间带给我们的“复利的力量”。\r目前嘉实泰和的基金经理是嘉实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归凯。从业绩表现看,归凯自2016年3月接管嘉实泰和以来回报率已超过200%。由此也可见,牛人和牛基的关系可谓是彼此成就。

都说自公募基金问世以来,“基金**而基民不**”成为业内第一难题,但作为基金公司员工的小编认为:其实,问题真不在基金公司身上。

不信的话,咱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近15年来,股票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4.1%,债券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达6.9%。

14.1%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有多高?

我们来比较一下。 截至2019年11月19日收盘,A股各大指数自推出基日以来至今的年化收益率情况如下图:

(数据来源:wind)

从上图可知,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跑赢A股各大主流指数,由此证明:公募基金为投资者**的使命,完成的相对不错。

但为什么这些真金白银,基民却不拿不住呢?权威回答来啦。

同样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受投资人持有时间过短、频繁申购等因素影响,盈利的投资者占比仅为36.5%。 也就是说,三个基民里,仅有一个是**的。

其实小编觉得,在基金表现不算太差的前提下,只要基民持有的时间足够长久,那就很难赚不到钱。不信,我们以嘉实泰和来举个例子。

嘉实泰和(基金代码:000595)是由其前身基金泰和封转开而来。作为嘉实基金的第一只基金产品,基金泰和成立于1999年4月8日,封闭期15年,2014年4月3日结束封闭。基金2014年中报数据显示,自成立至封闭期结束,基金泰和累计涨幅达926.78%,大幅超越同期上证综指70.08%的涨幅。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投资1元,自基金成立时持有至封闭期结束后,将变为10.27元。

封闭转为开放式基金运作的基金泰和已于2014年4月4日更名为嘉实泰和,且业绩表现同样突出。 基金2019年三季报显示,嘉实泰和自2014年4月4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累计净值增长为182.4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累计涨幅为64.32%。

叠加封闭期业绩表现,假如投资者自该基金成立以来持有至2019年9月30日, 1元将变成28.99元,增长接近29倍。

实打实的投资赢家!

不过话说回来,长期持有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道理大多数人都懂,但真正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A股向来有高波动的特点,每天看着净值上下波动,基民很难克服内心的恐惧。所以时间只是表象,控制好躁动的心情,才是投资者致胜的关键

而嘉实泰和现任基金经理归凯先生,就是一名崇尚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

归凯先生具有12年投研经验,2014年加入嘉实基金,先后任机构投资部QFII专户投资经理、股票投资部GARP投资组基金经理。除嘉实泰和外,由归凯管理的嘉实新兴产业和嘉实增长基金2019年以来业绩表现均备受关注。

归凯先生表示,自己在投资上是一位长期主义者,以追求长期业绩卓越为目标,避免短期大起大落;在选股上也立足于长期,即在“雪道”足够长的领域寻找好生意和好公司,最终收获时间的玫瑰。

出于上述方法论的指引,归凯先生的投资组合主要由长期价值成长和阶段性成长两类公司组成,前者属于其核心资产,后者属于其战术性资产。这样的组合,可以让他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变化。

在当前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加大、A股各大指数估值尚处历史低位、外资持续净流入A股的新机遇下,归凯仍在坚守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来为投资者积极布局未来的投资机遇。

谈及未来的投资方向,归凯先生将重点看好大消费、大健康、科技和先进制造四个板块,并从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产业趋势这些更本质、更长期的因素,来为投资者甄选内在价值持续提升的优质投资标的。

(*风险提示:基金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