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 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目录

jijinwang
市场有轮回 240亿的房产公司说倒闭就倒闭!持有这几家私募基金的要注意了 可能血亏!
2016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一家集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开发和精密机械制造双主业
2016年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37亿元,净资产超过65亿元,市值超过240亿元 六年后仅剩下2.62亿退市!停牌前3块多 复盘后股价暴跌85% 投资者可以说血本无归 都在鼓吹房子值钱 没成想房产开发商第一个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由市场宰割

一:以前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和证券基础知识

通过了一般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后,可以先去证券公司锻炼一下,然后再考证券专项业务资格考试http://www.sinobalanceol.com/front/zhengQuan。
这个考试总共5门:证券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证券发行与承销。其中《基础知识》的必考科目,后4科是选考科目。考过基础加任意一门选考科目可以获得证券从业资格。此外,考过相应的选考科目还可以继续获得其他的资格。比如考过《证券投资基金》,就可以获得基金销售从业资格;考过《证券投资分析》后,在满足学历和工作经验的条件下,还可以申请成为注册证券分析师或者证券投资顾问。
每次考试的报考科目可以由考生自行选择,最少1科,最多5科。而且每次考试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没有“株连”的关系。比如你这次考试,报了《基础知识》和《投资分析》,前者过了后者没过,那么你《基础知识》这门课的成绩同样是有效的。下次你只要再考过一门选考科目就可以获得从业资格。而且不一定要再考《分析》,下次考试你考《交易》也一样可以。
5科中《基础知识》必考。其他4科的侧重点不一样,现实中的价值也不一样。
4科中《证券交易》是被选择最多的科目,理由是比较简单,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内容,不涉及到高等数学,都是记忆性内容,量也不算太大。但是交易这门课的含金量相对比较低。所以,如果只是想安安稳稳拿张从业资格证,那么交易是不错的选择。
《证券投资分析》一般被认为是4门课中最值钱的,考过分析是成为注册分析师或者注册投资顾问的门槛,含金量最高。但是分析也被认为是最难的一门,内容多,书的后半部分会出现不少的数学模型,如果没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看起来比较吃力的。如果想提高自己证书的含金量,那么最好选择分析。
《证券投资基金》的重要性和含金量低于《分析》,但对于大多数证券从业人员来说也算是比较实用的一门。因为证券公司少不了基金的销售任务。此外,基金的内容有些是与分析相通的,也有些人选择先考考基金有个底之后再考分析。
《发行与承销》这门课书最厚,但没什么难理解的地方,只要不怕死记硬背那搞定这门课不难。不过这门课多少有点鸡肋的意思。因为发行与承销属于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而想从事投行业务远不是考过这一门发行与承销就可以的。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发行与承销属于可考可不考的科目。
考过5科中的3科(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可以获得证券一级从业资格证;5科全过可以获得二级从业资格。不过券商对一级二级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是对具体科目,尤其是《证券投资分析》这门课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所以不用去纠结一级证和二级证的问题,把关键科目《基金》和《分析》考过是王道。
这个考试有指定的教材,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编写,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每本教材还有一本同名的练习册。这个教材每年夏天更新一版,每版教材适用于当年度下半年两次考试和次年上半年两次考试。所以2012年上半年两次考试仍然适用2011版教材。下半年考试则适用2012版教材。个人认为没必要去买其他书看,也没必要去报什么培训班,自己仔细看看书,做好配套的练习册,足够了。但也不要太狠心,想一次过个5门,当心贪多嚼不烂。一次准备2-3门课的考试就行。
此外,这个考试的一大趋势就是考得越来越细。看书不能一目十行,也不要只关注那些大标题,一定要看得仔细。
也不要去相信什么“真题”。这个考试的题库是不公开的,非常大。现在外面流传的“真题”最多只是以前考试凭记忆带出来的一些题目,到现在是否还适用很不好说。证券是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行业。
教材和练习册都可以上淘宝找,我的教材都是淘来的,纸张质量稍微差点,但应付考试足够啦。但是要看清楚教材的年份。有些不良商家会利用教材年中更新的特点浑水摸鱼,比如到下半年了,宣称自己出售“2012年考试教材”,结果拿来一看是2011版的。这个务必要问清楚。
报考证券从业资格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年满18周岁,有高中或以上学历,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没有不良记录,就可以了。这个要求不难达到的。
不过不要以为考过了证券从业资格就一定能去证券公司上班。考过两门有了证券从业资格,只是有了最基本的门槛,有了从业资格不一定就能去证券公司上班。现实中,目前各个券商都大量招营销人员,如果你愿意从最基本的营销做起,那么你考过从业资格的话过去应聘,问题不大,有的券商甚至允许先试用,在试用期内考过就可以。但营销人员压力非常大的,如果你不愿意做营销,想做其他一些比较稳定或者比较高端的岗位,那就不是一张从业资格就可以的了。
考这么一张证,很难说对你以后就业有啥大的帮助,尤其是如果你以后不从事证券行业的话,这张证更没什么大用。但是有句老话叫“技多不压身”,考了证用不到那也比要用了却拿不出来好。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就考考吧,也不算多难的。
考试通过后,可以在证券业协会网上下载和打印自己的考试成绩单,这个成绩单也是有法律效力的。具体的实物证书一般都是从业后由供职的公司代为申请。个人如果要申请的话,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成绩单原件,到省一级的证券业协会和证监局申请,手续比较麻烦。

二: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目录

投后业绩不一致现象

这个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业绩不一致的现象也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这里探讨的只是管理人同一系列产品中的业绩差异现象。

一般情况下,管理人同一个系列产品中会有多支产品正在运行,而对外展示的产品往往只有一支或者部分产品;在对外路演的时候肯定会拿表现最好的业绩展示讲解,而我们在认购的时候市场经理总是会说因为产品规模原因、投资人结构问题等等理由进行搪塞,转而推荐同一基金经理的同策略产品让投资人认购,但是投资人投后就会发现这个完全是买家秀和卖家秀,二者差异非常大,实属第一坑位。

如何理解业绩不一致的原因?

①本就不是一个策略,尤其是偏高频的策略,本身策略容量有限,只是用高夏普的产品来诱导投资人投资。

②交易执行层面的差异导致的业绩分化:一方面是指的不同产品账户之间的手续费和闲置资金的处置方式产生的差异,因为不同的证券/期货交易商的手续费设定就会有很大差异,不同账户开立在不同公司交易费率会有一定差异,也会反应到产品上,尤其是交易频率稍微高一些的策略影响就会比较明显。

另方面是指不同产品交易顺序和速度的影响导致的产品收益出现差异,不同交易商的速度略有差异,此外私募多个产品进行交易的时候必然会有先后顺序,对于交易频率越高的策略差异会越显著。

③策略中的夹杂私货导致的策略差异。资管公司会追求规模的扩张,所以会经常研发一些新的策略来丰富策略进而提高容量,甚至是为了追求高收益来变相增加产品波动。一些管理人会选择把新研发的策略添加到部分产品中做试验田,如果低波动策略的话产品不会体现,但是高波动策略或者期权卖方策略一旦发生风险就会短期给产品净值造成较大损失。

④策略杠杆的差异,以及风控标准的不统一。

这方面尤其是对于CTA策略来说影响较大,因为CTA策略都是杠杆交易,不同杠杆代表的产品收益和风险都会同比例增减,这个需要我们投前确定好的内容,一些私募管理人事前不会做好充分沟通,只有发生差异后才会出来解释;还有的是不同产品因为主要投资人的资金属性问题,发生回撤的时候容易降低杠杆,往往会错过后续的反弹

回测/账户业绩好,产品收益拉胯

很多投资人朋友反馈,他们在投资的时候因为渠道宣传的额度难得等原因,看着回测曲线或者所谓的实盘非产品曲线漂亮就投资,但是投后的结果却一言难尽。

我们文章也多次强调过回测业绩并不等同于实盘产品业绩,因为回测是基于已经发生的行情进行回溯,并且回测是根据全部成交的结论,但是实盘中的时候成交率未必复合预期,所以这样的回溯结果好坏都是自己可以去调整的,真实性和参考性具有很大待商榷。而真正实盘的时候面临的是未来不确定的行情,要求这套模型对于未来的行情具有适应性,只有真正实盘后我们才会知道适应性如何。

实盘业绩的曲线最大问题是真实性,因为它没有第三方的公允证明,其实相当于把风险转移给我们对于私募管理人的信任层面,所以在不赌人性的前提下还是等产品业绩跑一段时间进行验证后做决定更合适。

管理人风格漂移问题

市场有句戏言:投前小宝贝,投后牛夫人;这句话形象的体现出管理人产品风格漂移的情况。我们投资人总是喜欢把业绩不及预期的产品笼统归结于策略漂移,确切来说应该正确认识那些管理人策略表现是“真漂移”、那些是“假漂移”。

熟悉我的人会知道我经常会说一句话是:该产品并没有表现出其真实的风险收益结构,需要时间来验证这类策略的投资价值。这方面主要是指的管理人业绩比较短,目前表现的收益过于和当前环境过于拟合,或者目前的回撤幅度严重和策略逻辑和风控体系不相符的管理人。如果投资人在这个阶段投资很容易出现超预期的回撤或者业绩较差的表现,这个时候很多投资人认为是管理人风格漂移,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投前没有充分认识其真实的风险收益结构而已,也就是“假漂移”现象。

所谓的“真漂移”主要是因为管理人的赌性所致,一般具体为管理人策略逻辑发生较大变化,但是没有提前和投资人做好沟通,往往出现风险的时候投资人才会发现,但是已经造成较大亏损。如果落地于具体的策略:比如股票中性策略定位是稳健策略,该管理人的跟踪误差约束的一直很好,但是某个阶段管理人自己感觉行情比较好做,所以自主把股票行业/风格的偏离率约束放松变化,直观的表现为超额收益的波动加大,遇到去年年底的行情一些中性策略的业绩最大回撤接近10%,明确和策略定位不相符。

再如,很多管理人是短周期CTA策略,从去年10月份以来表现一直不好,这个时候投资人把策略全部切换为中长周期策略,等到短周期策略赛道回暖的时候没有得到修复,反而因为中长周期策略赛道的变差而接连出现更大回撤,两边打脸的情况;更有甚者,管理人利用期货闲置资金做其他高波动策略,比如期权卖方策略,一旦出现极端风险,策略出现不可控的回撤情况,并且我还听说有管理人利用期货闲置资金买雪球,被敲入导致的净值周度大回撤。

私募团队的不稳定性

私募行业经常会充斥着某某管理人分家、某某管理人团队离职、某某管理人策略不是自己做的市场传闻,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个行业的信息不透明状态。

比如很多私募展示的基金经理都是自己公司的总经理甚至是市场对外人员,真正的基金经理和策略研发人员是没有对外披露,真正的基金经理的工作状态外部是不了解的,所以市场上才会充斥着各种谣言,其实也反应出投资人对于私募管理人的那种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体现出基金经理对于产品业绩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流动性每年具有一定的概率是会发生的,很多核心研发人员离职后,公司为了保持产品规模的稳定性一般不会主动对外说,因为产品挂的基金经理也并不是这个核心人物,所以说与不说没有严格的法律责任,更多的是道德感。但是这种核心人员的离职会对整个产品的业绩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我们投资人的反应也会有滞后性,只有发生较大损失后才会发现。

更有甚者,管理人的产品就不是他们自己做的,只是外包公司,这样的团队和策略的稳定性都是很难把控的,但是这个信息外部投资人很难发现,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也仅仅是个别私募圈子里的人才有可能会知道。

投资人结构和要素的问题

这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被大家低估的,实际上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

①不同资金属性对于投资范围和风控层面的差异

不同投资人的资金属性会对于产品运行产品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投资范围和风控要求等。比如期货和券商资管投资的私募产品往往要求投资范围不能包括场外,并且对于杠杠净头寸会有限制。如果我们投资的产品是这类资金属性的投资人,那么业绩和对外的必定有所差异。

②主要投资人的干预

很多产品中会具有主要投资人,就是该投资人占整个产品存续规模的一半以上,甚至是别人定制的产品。往往这些投资人对于产品的话语权比较大,部分投资人会去干预管理人的产品运行,比如自己择时调整杠杆比例,以及择时调整策略权重,业绩会偏离我们投资的预期,并且往往给产品业绩造成的是不良影响。

③投资人的频繁进出对产品的冲击

我们FOF投资产品的时候都会提前了解投资人的流动情况,因为产品的频繁申赎都会对产品产生一定冲击,这个冲击长期来看往往是负反馈;一方面是投资人赎回可能导致规模降低,策略无法正常运行;尤其是因为某些原因产品出现集中性的赎回操作,管理人的集中频繁平仓行为,会出现踩踏效应,对于净值造成较大的影响,大家切记,赎回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跑,千万不要等待最后清盘的时候再出。


三: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熟悉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方法;掌握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封闭式基金的与开放式基金的定义与区别;熟悉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私募基金、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平衡型基金等的含义。 熟悉基金投资人的权利与义务;掌握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概念,业务范围以及资格与职责;掌握基金持有人与管理人、管理人与托管人,持有人与托管人之间的关系。 熟悉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运作费等各种费用;了解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费与赎回费;掌握基金资产估值与基金资产净值的含义;熟悉基金资产总额、基金负债的构成以及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的计算方法;熟悉基金收益的来源、收益分配方式与分配原则。 掌握基金的投资目标与投资范围;了解对基投资进行限制的目的;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对基金投资的限制性规定;了解社保基金的投资原则与投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