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型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公司)

jijinwang
买私募100万起投!凭什么门槛这么高?买个基金也要被“歧视”?
还真不是那样。不是歧视,而是保护
监管部门要求:私募基金必须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不得公开宣传,它主要是私下征询的方式向特定的投资者进行发售。
可以简单理解为:替有钱人“量身定制”。
和公募基金完全不同的募集方式,这就使得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应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越是成熟的投资者,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也会越强,不会因为浮亏了5、6千而茶饭不思。
为什么是100万?对合格投资者,我国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一条是这么规定的: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融不低于100万。
其实私募基金的投资,并不是我国本土产生的投资模式。我国私募的各方面发展,都有参照国外相对成熟的标准,比如衡量私募投资中合格投资人的条件,就是参照美国的标准。
2015年12月,SEC发布了《关于合格投资人定义检视的报告》中对合格投资人下了标准定义。对个人合格投资人的认定是这么标注的:个人的金融资产或和配偶加总超过100万美元;或已投资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包含个人用来居住的房产。在最近两年个人年均不低于20万美元,或和配偶加总年均不低于30万美元,同时,需要有充足理由证明当下也能保持同样的收入预期。
而我国除了要满足100万的门槛外,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这样看,两国在私募管理上的逻辑是一样的。
考虑到国家经济、个人收入水平差异等各方面因素,对“合格”、“具有充分的风险识别和抵御能力”的鉴定,主要是数字上的差别。
而这100万,就是对以上标准的再次认证。毕竟能达到标准的个人投资者拿出这么多的钱,还是颇“游刃有余”。
私募投资的项目大都有较长的回报期, 这就得确保资金的相对稳定。假设没有投资门槛或者门槛太低,那超额收益就会吸引到各种各样的投资者。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或许会因为暂时的波动,就慌张地取出资金,这就造成了资金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管理人做决策。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因为频繁买卖导致错失机会,亏损巨大。还有一点,若是参与人数过多,那私募岂不是就变为公募了吗?
所以,有这100万,既证明了合格投资者的财力,也保护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
伴随着通胀和货币贬值,未来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关注公众号【排排网官微】及时获取最新行业动态,更有基金净值、排名等一键查询

一:定制公募基金 监管

     在市场准入环节,中国证监会不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进行前置审批,而是基于协会的登记备案信息,进行事后行业信息统计、风险监测和必要的检查;在基金托管环节,不强制要求基金财产进行托管;在信息披露环节,不要求公开披露信息,但需要向投资者披露重大事项及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约定的其他事项;在行业自律环节,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进行统计监测和纠纷调解等,并通过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实现会员的自我管理。

二:定制公募基金避税

确切的说应该是企业购买公募基金,在公募基金现金分红部门是不用交企业所得税的,所以为了避税,企业可以选择临近高比例分红的公募基金
搜一下:企业购买公募基金免征所得税

三:股票型公募基金有哪些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到底有哪些区别。

1.起点不同

公募基金的起投点是1000元,私募的起点是100万。国家实通过设置高起点,让绝大多数人的金融资产无法达到私募的标准。实际上是引导投资人投公募。为什么呢?因为有公募基金牌照的都是国家的亲儿子,公募牌照一照难求,旱涝保收。公募基金管理资产经常在几百亿到上千亿。私募基金规模很多起步只有1000万左右。

2.持仓限制不同

很多人并知道,股票型公募基金按照国家《证券法》的要求,持仓比例不得低于总资产的80%。什么概念?就是即使遇到超级系统性风险,入2008年、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熔断,公募基金并不能通过全部卖出股票空仓来规避风险。它必须至少持有80%的股票而眼睁睁看着基金净值下跌。它卖出了部分股票获得的资金也必须在下跌市场中逆势买入其他股票。它的仓位只能在80-95%之间腾挪,空间太小了。

所以公募基金重视所谓的价值投资、买入持有。这是他的结构性政策弱点所决定的!

反观私募基金,当大盘出现下跌趋势和系统性风险时,完全可以空仓观望,规避风险。

3.相对排名与绝对收益

你并不知道,公募基金经理并不十分在意是否能给投资者**!他们更在意的是相对排名。比如大盘如果下跌了20%,他只亏10%,可能在公募基金中排名前三分之一,这时他就是高兴的。他的基金管理层也是满意的。而投资者会因此满意吗?这就导致了公募基金经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业绩随大溜就能保住饭碗,也不会有创新的冲动。

私募基金不一样,他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大盘无论怎么跌,它也要**才行。这对私募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远远高于公募基金的经理。

4.激励不同

公募基金是靠管理费生存!公募基金的管理费一般1.5%每年。一个100亿的公募基金,年收管理费就1亿5千万。所以他们有最大的动力是扩大基金规模。规模上去了,操盘更难了,但是管理费更高了。

规模对公募基金经理是重要的,反而业绩好坏并不特别重要。即使为投资者赚了很多钱,基金经理多拿不了多少。他只是旱涝保收的拿着基金公司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工资。这些钱,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基金经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于是就导致了两件事:其一,以王亚伟为代表的优秀公募基金经理纷纷弃公募而进私募。其二,公募基金的老鼠仓严重,被发现只是冰山一角。

公募基金的就相当于国企一样。旱涝保收,缺乏激励。

反观,私募基金,基金的起步规模一般也就1000万,还多是亲朋好友私下募集的资金。很多基金甚至还免收认购费,基本上完全靠业绩提成生存。业绩提成一般为20%,只有在基金盈利的情况下,基金经理才能获得收益。那种相对收益相对排名对私募基金基本上没什么意义。盈利才是一切!

5.基金经理的背景不同

公募基金的经理,一般是211大学的金融专业科班出身,大学毕业就进入基金公司,走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的路线。很多基金经理是80后甚至90后,一般来讲,经验相对有限。而股票投资是需要多经历几个牛熊才能形成完整的投资理念和交易系统。从研究员出身的,往往实战经验较少,且被公司洗脑了,满口所谓价值投资。而且一个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经常走马灯一样,这个不行,就换一个。很难稳定。

而一般的私募基金经理,往往是私募基金公司的合伙人。他们之前在这个市场上用自己的钱摸爬滚打10几年甚至20几年,用自己的业绩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建立了口碑。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成立一个小小的私募。他们利用之前的影响募集了1000万或者是2000万,但是他们只有这一次机会。做好了,基金迅速发展到1-5亿并不算难,做砸了,就不再有机会。

以上是公募和私募的不同。应该说私募基金更有诱惑力。

其实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只是投资市场的两种选择。对于一般年轻人,如果对投资有些兴趣且有些天份,我还是建议他能够自己去学习投资的方法和理念。说到底,把钱给别人,不如自己操作更安心。




四:发起式定制公募基金

针对一些大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推出的定制公募基金,其好处是可以借助公募基金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投资能力帮其资产增值,还有就是避税作用;目前很多银行的委外资金都是通过定制基金的形式实现

五: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

夏春,郑梅玫

每逢年初,当市场开始回顾过去一年的基金表现的时候,总绕不过一个话题,就是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与被动型基金的对比,以及相对收费高的前者,是否给投资者提供了超过指数表现的超额回报。

在过去十多年,以ETF为主要形式的被动投资逐步占领市场,成为重要且主流的投资工具之一。以ETF发展最为迅速的美国市场为例,被动管理型基金在整个股票基金市场的规模占比,在2005年只有20%还不到,但随后持续增长,到了2019年中,被动型基金规模占比首次超越了主动型基金。

图1:美国被动管理基金规模占管理基金市场的比例

通常来说,在指数表现不太好的年份,投资者往往都会更加偏好主动投资,需要依靠专业基金管理人来尽量规避下行风险并挖掘上行机会。而在全年指数表现很好的年份,主动投资的优势往往就不太明显。

数据很清晰地显示,在发达市场的牛市,大部分主动投资跑输指数(这也是著名的“巴菲特赌局”的基础,就连巴菲特本人过去十年也难以跑赢指数),但在熊市里主动投资的表现相对占优。

不过,在中国股票市场,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大部分时间跑赢指数,既有特殊的原因(例如指数编制的问题),也有市场发展阶段,竞争强度的原因。在新兴市场,超过半数的主动型基金跑赢指数是常态。

在发达市场,被动投资又以较低的成本优势,吸纳更多资金,而明显扩大在整个基金市场的规模占比,过去十年正是被动投资扩展最快的一段时间。

然而,这一持续了至少十年的趋势,在2020年市场走势极其特别的背景下首次逆转。2020年海外市场上主动管理型的公募基金中多数股票基金跑赢了指数。除了基金表现,主动型基金还在规模增长上,胜过追踪指数的被动型基金。这也是2007年以来,被动管理型基金首次没有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比的一年。

我们的观察目标为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公募基金为对象。在研究范围覆盖的12个地区股票基金类别及6个主要行业股票基金类别中,2020年有17个类别的基金平均回报均超越所对标的主要股指表现,唯一跑输的是印度的股票基金。

其中优势最为显著的集中在亚洲股票基金、大中华股票基金、香港股票基金等地区基金,以及科技、健康护理及金融行业基金。而2016至2019这四年间,平均回报好于对标指数的仅有5个、14个、6个及12个类别。

具体来看,投资于全球市场的股票基金在2020年取得平均15.8%的好成绩,略高于同期MSCI全球指数的14.1%涨幅,跑赢该指数的基金比例为53%,在2016至2019这四年间,跑赢该指数的基金比例分别为30%、75%、41%及45%。同类别表现最好的基金与指数相比,分别高出了7%、18%、9%、9%,但2020年这一数据则是44%。

美国股票基金在2020年平均上涨了20.7%,同期标普500指数、罗素1000指数以及小盘股指数罗素2000分别涨16.3%、18.9%及18.4%,都跑输了主动管理基金的平均回报。

2016年至2019年,跑赢标普500指数的基金比例分别为45%、59%、36%、44%,2020年这一比例是63%,但表现最好的基金与标普500指数相比,分别高出19%、15%、9%、12%,而2020年则高达59%。

在欧洲及亚洲等地区股票基金历史表现同样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律,具体数据参见下图。

图2:过去五年跑赢指数的主动管理基金比例

图3:过去五年同类别表现最佳基金超过指数表现的回报

综合来看,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现象:

1. 2020年的公募基金表现,不管是在跑赢指数的比例还是在跑赢指数的幅度上,都是过去五年中最能体现出基金的主动管理能力的一年。

2. 基金主动管理提供的额外回报在亚洲及新兴市场中更能体现优势,中国市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尤其是在过去三年里,主动投资在中国股票市场挖掘的价值都要明显优于欧美等成熟市场,例如2020年有79%的中国基金跑赢了MSCI中国指数,跑赢幅度最高接近85%的回报。

同样的,在A股市场的公募基金,2020年也是是基金界里程碑式的一年,偏股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的发行量超过了1.5万亿,超过了过去8年的总和。不仅发行规模创下了记录,超额收益方面也是成绩斐然,以Wind股票型公募基金指数与沪深300之间的超额收益为例,2020年达到了30.8%,为近5年以来的最高。

3. 在投资于更具体细化的个别国家或地区市场的基金中,主动管理更能发挥作用,例如拉丁美洲、东协国家等单一市场或单一国家,在过往历史表现中,投资于这些地区的基金跑赢指数的比例基本每年都超过了一半。

4. 在以行业分类的基金中,虽然同类别基金表现差距会较地区基金明显缩小,但基金经理的选股策略及交易时点等仍然贡献出在板块内部的阿尔法价值,在消费、健康护理及科技等行业基金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去年科技和健康护理基金的平均表现比相对应的MSCI行业指数回报,分别高出了15%及11%。

当然,追踪指数表现的ETF固然具有更低成本、更高流动性、更高透明度等优点,但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结构性的复苏,K型的反转,周期的回归,以及大类资产内部的分化,这样的宏观市场环境下,主动管理基金在表现上的优势相信会继续维持。

而投资者在做好资产配置的同时,在基金的选择上也非常重要。当前股票基金表现的分化程度也比往年要高得多,将同一类基金别中表现最好的基金和表现最差的基金的回报之差作为判断,在大多数股票基金类别中,2020年这一差值均超过了40%,取不同类别差值的平均值,2020年基金表现的分化平均高达46%,而2019年这一差值的平均值仅有24%。

实际上这一表现的分化现象是将常规的回报正态分布拉的更为扁平,在前端和尾部集中的比例都很高且差值很大,这与股票市场中头部企业股价涨幅与整体指数脱节的表现不谋而合。其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金经理在疫情后的投资策略是否选择顺从市场且重仓头部成长股以及“宅家经济”等新兴概念,而错过趋势的基金经理则大多是选择了“坚持自我”或一直押注能源、银行等落后板块。

图4:2020年及2019年基金回报分布对比

正是因为如此,依靠专业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的筛选机制,充足考虑当前宏观及市场环境,配合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法,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文研究对象为香港证监会认可公募基金,数据来自晨星,采用Morningstar Oldest Share Class Methodology。

(夏春是诺亚控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梅玫是诺亚国际高级研究员,本文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