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不能质押 ?

jijinwang
中午的时候发了一条关于我对证券公司质押和私募业务的看法,本来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刚刚接到一个朋友分享给我的一段文字,说是某杭州私募基金经理对质押和私募的思考。我定睛一看,见鬼,这不是中午我写的吗?啥时候成了杭州私募基金经理了?
说实在的,最近一年以来,实在是太多了,不止一次看到我的文字出现在其他地方。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是好事,我也很欢迎转载。只不过能不能转发出去的时候标一下出处呢?

一:房屋为什么不能质押

能抵押的。 一般来说,抵押的房产不同,房屋抵押贷款额度是不一样的。通常商品住宅的抵押率最高可达70%;写字楼和商铺的抵押率最高可达60%;工业厂房的抵押率最高可达50%。 房屋抵押贷款限额跟借款人所拥有的资产也有关系。如果只有一套房产,则最多只能贷到房产评估值的5成;如果有多处房产,则最可以贷到房产评估值的7~8 成。个人收入的多少,也会被银行考虑到贷款因素范围之内。如果个人收入较低,银行会考虑到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则银行就会降低贷款额度。

二:股票为什么不能质押

1. 股票质押,是因限售把股票质押给券商,券商给你钱,同时你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因此股票质押的本质是套现。

2. 企业为什么套现?是因为不看好自己的企业,或者觉得被高估,所以大部分质押本质就是企业不看好自己,变相套现。

3. 为什么质押高的都是差公司,因为企业上市后公司股价被爆炒,企业管理层通过套现就能获得巨大财富,根本没有心思做企业,所以企业越来越差。跟资金愿意炒房不愿做实业是一个道理。

4.国家通过券商救市能成功吗?答案是不能,因为目前的救市政策里面国家根本没出钱,券商自己凑,而券商现在连一款基金都发不出来,根本没钱救市,质押的根源也是券商对企业价值的错误评估,国家不会给券商填坑。

5. 质押的问题怎么解决?无解,只能推倒重来,总规模已达到四万亿,救的代价太大。核心原因是因为企业本身坏了!让坏的东西灭亡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三:动产为什么不能质押

一、动产:简而言之即可以移动的财产,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照相机、电视机、家具、单车等;
二、动产不能单纯理解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个财物概念

四:厂房为什么不能质押

随着新能源退补进程的加快,一部分过度依赖补贴的中小新能源企业逐渐被迫退出,导致给这些二三线新能源厂商供应相关配件的雄韬股份出现不少坏账。但在资金流紧张的同时,公司却连续大手笔分红以回馈大股东。

随着新能源车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

除了电动车外,另外一条新能源车的路线也备受

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动车有望实现对燃油车的替代。但是,电动车替代的主要是乘用车领域,尤其是汽油车。因为充电时长等原因,电动车很难对柴油车形成有效的替代。

中国的柴油车目前保有量大约1956.7万辆,仅占机动车保有量的6.3%、汽车保有量的9%。但柴油车排放了占机动车排放总量63.4%的氮氧化物和95.9%的颗粒物。也就是说,从环保的角度,占比更低的柴油车,才应该是被替代的重点。而替代的最可能的路线,就是氢能源。

在A股,有不少上市公司从事氢能源相关的研发生产,其中雄韬股份(002733.SZ)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实现了量产。据财报介绍,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的技术突破。凭借公司在氢能源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公司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

首现亏损迹象

雄韬股份发布的三季报显示,2021年1-9月份,公司实现营收22.89亿元,较上年增加了28.83%,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亏损570万元。如果不能在四季度实现扭亏为盈的话,公司有可能出现自2013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从利润表看,公司前三季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毛利率较低,现有的营收规模不足以支撑盈利。那么公司以前年度是如何盈利的呢?如果仔细阅读公司历年财报,会发现其实近年来一直不怎么**,2017年至2020年四年的扣非净利润合计只有7300万元。对于一家年营收额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来说,这基本上是挣扎在盈亏平衡点上。

主要原因和公司的营收结构有关,虽说经营燃料电池、锂电池等相关高科技的业务,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铅酸蓄电池,2020年年报显示,其占营收比例超过77%。这是一种相对过时的产品,毛利率只有16%左右。

现金流危机

在每年赚取微薄的净利润的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非常困难。

2017年至2020年,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8亿元、2.59亿元、2.49亿元和1.38亿元,初看起来,2018年以后,公司的经营成果都能及时收回现金。

但是,结合投资性现金流量净额就会发现,公司销售商品赚到的现金,又以另外的形式流失了,同期公司投资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3亿元、-1.42亿元、-2.47亿元和-2.64亿元。

从资产负债表同期增加的项目看,主要是设备更新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但固定资产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营收规模的明显扩大和业绩的好转,说明公司新增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比较差。

一般来说,高速成长期的企业会进行更多的设备投资,但雄韬股份作为上世纪90年代成立、上市8年的老牌企业,经营范围稳定,营收规模变化不大,并不存在高速成长的情况。

公司靠什么维持现金流呢?借钱。

资产负债表显示,主要是靠银行贷款。短期借款逐年增加,从上市之初的4.2亿元增加到了2021年三季报的8.86亿元。

在大规模借款的同时,公司账面有16亿元的现金(据半年报披露,其中约3亿元受限)和2.5亿元的理财。

利润表显示,公司近年来的利息支出均超过5000万元,2021年前三季度利息支出4374万元,和净利润相比,公司的利息支出负担非常重,甚至超过大多数年份的扣非净利润。

这种财报数据结构,基本可以判定是存贷双高的迹象。

而一提存贷双高,投资者会不约而同的想到*ST康美(600518.SH)等企业,这类企业的主要特点是账面存款其实是伪造的或者被实控人挪作他用。

那么,雄韬股份是否存在着银行存款造假的可能?

笔者仔细看了一下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银行存款构成,发现公司有两大特点,一是分支机构比较多,公司旗下46家子公司,遍布全国甚至海外(公司海外子公司分布在比利时、法国、芬兰、越南等国家),尤其是海外子公司需要在当地银行存有一定的资金维持正常周转,各子公司积少成多,就会有很多无法统筹使用的资金滞留在账面;二是公司财报显示,上市时募集到的资金还没怎么花,很多募投项目尚未完工,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募资资金必须按募资用途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因此公司将闲置的资金放在银行或者购买理财产品。

从这个视角来看,公司资金链确实紧张。

2021年8月份,公司发布公告称变更募集资金用途,也许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资金,减轻利息支出的压力。

应收账款质押

2021年6月,雄韬股份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将一部分应收账款质押给国开行深圳分行,来换取流动资金。公告显示,授信期限12个月,授信额度3000万元。

一方面,这一行为验证了上文分析的公司资金周转比较困难,需要继续补充现金流;另一方面,除了易事特(300376.SZ),公司的大部分应收款不被国开行认可,质量不高,坏账风险比较大。

据公告,此次质押的应收款的客户是易事特,也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从半年报看,公司披露的前五大客户(未披露名称)中,只有第一、第二大客户的营收金额是超过3000万元的,其中第一大客户2.39亿元(未计提坏账准备),第二大客户1.52亿元(计提656万坏账准备),大部分余额在一年之内。

然而,据易事特财报显示,该公司的应付款主要是设备款和材料款,应付设备采购款项2.93亿元,并无超过一年的应付款项。

如果说易事特作为比较优质的公司,应收款相对安全的话,那么从全局看,雄韬股份应收款的整体质量不高。

虽然新能源行业正在成长期,但是这个行业集中度非常高,除非是行业龙头,否则很容易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随着新能源退补进程的加快,一部分过度依赖补贴的中小新能源企业逐渐被迫退出,也导致给这些二三线新能源厂商供应相关配件的雄韬股份出现坏账。

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信用减值损失3440万元,资产减值损失2882万元;2020年年报显示,信用减值损失3889万元,资产减值损失1977万元。2021年三季报中,信用减值损失只有67万元,资产减值损失2683万元。

根据证监会的规则,季报不需经过审计,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和信用减值损失项目可能失真。而到了年报审计的时候,事务所会根据审计要求进行函证,最终2021年年报很可能出现较为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和信用减值损失。

除了应收账款质押外,公司在11月8日发布一则公告,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额度。公告显示,承担授信的金融机构是深圳市高新投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而质押物是三项专利,授信额度6000万元,授信额度期限是360天。

这个公告的信息量很大:第一,当前公司资金紧张,却有可能已经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为了融资周转,不得不转向小贷公司,这类金融机构的特点是相对容易获取资金,但利息成本极高;第二,传统的贷款都是拿厂房、生产设备等资产进行质押,而公司选择使用专利质押,也说明账面资产不够优质。事实上,公告也显示,真正让这笔授信申请最终成交的,并非上述三项专利,而是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雄韬的反担保,该子公司账面约1.14亿元的净资产。

失血式分红

在资金链紧绷捉襟见肘的同时,公司却不忘大手笔分红。近年来的年报显示,公司2018年分红7002万元,占净利润74.31%;2019年分红8753万元,占净利润的51.11%;2020年分红3842万元,占净利润的50.38%。结合现金流量表情况,可以得知公司分红的金额远超实际承受能力。

据同花顺iFind,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49.3%。

考虑到公司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分红给公司的现金流带来极大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求助小贷,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分红,尽可能的利用上市公司,给大股东们多带来更多的收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