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两次未按时披露什么后果

jijinwang
最近基金亏钱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了,可是你知道连外资也一样出现亏损了吗?根据《中国基金报》的报道,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是英仕曼,截至2021年9月底,它的总管理规模为1395亿美元。英仕曼发行的一只A股量化基金截至1月31日,基金的主份额净值亏损7.5%。2020年,主份额的收益率33.6%,2021年主份额的收益率15%。另一量化巨头AQR 旗下的中国A股基金也是一样的命运,AQR中国A股基金的主份额,2022年截至1月底,净值亏损5.5%。基金2021年收益率10.2%,2020年收益率29.3%。同时2022年至今,海外规模前五的中国股票基金全数亏损。
与之对应的是国内的量化基金普遍今年也出现了较大的亏损,截至2月7日,百亿私募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为-4.32%,公开披露业绩的94家百亿私募机构中,仅11家收获正收益,其余全部呈浮亏态势,部分百亿私募旗下产品亏损幅度甚至高达15%-20%。过去一年中私募基金的规模增长幅度非常大,从3万亿扩张到最高6万亿,但是绝大多数的私募基金都是比较简单的股票多头策略,由此导致同质化非常严重,那些被看中的股票受到这么多资金的追捧涨幅巨大。在这个扩张过程中最典型的品种就是量化指数增强产品,他们的扩张量最大而且对股票的冲击也最强。
可是大家都误解了这些私募量化指数增强基金,在常规的量化指数增强策略中,应该在指数所覆盖的范围内,以指数权重为基础,再根据基金经理和量化策略进行调整,降低或者增加某些股票的权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完全不是这样,这些私募量化基金只是以所对标的指数作为基准,然后在全市场内任意选择股票并且任意调配权重,简单的说所对标的指数只是一个幌子而已,是标准的主动型基金。他们所基于的策略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科学的,基于基本面和数据结合的投资方法,不迷信统计规律,而是结合数据规律和背后的经济原理去做出投资决策。更简单地说,他们主要都是基于技术分析为主,而当所有的都是以技术分析和所谓量能为基准大量冲入同一个类别的品种的时候,就会形成非常典型的助涨助跌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两年我们看到某些股票非常快速地上涨,而且技术图形走得非常好看,其实背后都是因为这些量化基金在推波助澜。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私募量化基金所选择的标的是基金重仓股,因为这些基金重仓股都是公募基金和券商等花费了很多时间研究出来的基本面和成长性都比较好的股票,这些量化私募基金很多都是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基本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能力或者很弱,选择基金重仓股就可以完美避免这个问题。原本在量化大扩张的时代资金充足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由于去年9月前后过大的成交量还有某些私募基金高调的动作引起广泛关注,后期的资金停了。然后就开始了负反馈,由于后继资金不足,量化基金的推动力开始下降,业绩出现下降,同时股价也支撑不住开始下跌,而股价下跌又拖累了公募基金的净值,再叠加基金的赎回,这才有了从去年9月到现在的跌跌不休。
在2022年的投资中,还有哪些投资细节需要注意呢?首先不必盲目相信抄底或者逃顶之类的判断,稳定才是主基调。坚决防止大上大下、急上急下,这句话大家应该多多体会。另外买基金最好不要随大流,近期某基金持续大跌但仍然获得巨量申购,其中很多都是散户申购的C份额,这就需要引起我们警惕。因为如果是长期持有A份额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有C份额一年后卖出,会比A份额的费用多出0.65%。一般而言,C份额适用于短线投资者,常见的C份额持有人以机构为主。但中欧医疗健康基金的C份额已经是全市场最大的C份额基金,且持有人几乎全是散户。这充分说明现在买基金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出于短线抄底目的为主,也有相当部分的投资者根本没搞清楚为什么买C份额,连基本常识到没搞清楚就下场,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