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绩报酬怎么提取?

jijinwang
发现一支有点奇怪的基金,当我买的其他基金在涨的时候,这支基金往往会跌,当其他基金都在跌的时候,这支基金又涨了。
不过总体收益目前为止还是正数,所以让人很纠结,到底是保留还是卖掉。
前两天本来想卖掉的,结果发现卖不了,这支基金只有在规定的时间才能买卖。
还有一只某某宝经常推荐的基金,连稳健理财都出现负增涨,谁还敢买进阶理财?
就我个人来说,推荐得再多我都不会再买,只等稳健理财一到期,就赶紧把那几百块钱取出来。
普通人买基金,大部分时候都要看运气。
可是即使系统的学过相关知识,该亏的时候还是一样会亏,只能说谁都不能保证100%盈利。
有朋友请我推荐,我是不敢的,我只敢告诉她们我踩过的坑。
**人人都喜欢,可是投资需要谨慎啊!

一:基金业绩报酬计提

报酬,一般要求开放日的基金净值创新高,若未创新高,管理人则不能提取业绩报酬。例如持有人以1元价格买入某只基金,第一个开放日时,基金净值上涨到1.2元,则管理人每份基金可以提取(1.2-1)*20%=0.04元的业绩报酬,第二个开放日,基金净值下跌到1.1元,由于没有超过上一开放日1.2元的净值,因此该开放日不能提取业绩报酬。

二:基金业绩报酬计提方式

这个属于协议合约,是合法的。即管理费+托管费+回报
所谓业绩报酬就是投资(基金)收益分成。比如说你投资10万,投资回报是20%,那么赎回时基金公司分走20%的20%,你的回报是1.6万。
但按照基金持有时间长短和份额这个条款如果不是具体说明的话,或者说是弹性的话就有霸王条款的嫌疑了,即要求你的赎回时间和投资金额。因为基金管理公司对此有最终解释权。
私募基金所提取的业绩报酬方法,最近成为热门话题。在过去几年中,阳光私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高净值投资者也踊跃参与。而直到最近,关于业绩报酬计提的方法方式问题,才使得投资者重新审视自己所投资的产品。那么私募究竟有哪些计提业绩方式,哪种方式更为公平?
众所周知,私募基金的业绩报酬,一般是盈利的20%,有些私募可能达到30%。一般来说,投资人要将盈利部分的20%分给私募管理人,这也是国际上私募基金业绩提成的通常标准。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一位资深对冲基金人士曾对记者解释说,他们认为这类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投资方式,和投资者投资实业的概念是类似的。投资者投资一项生意,通常是分一部分收益给实际的管理者。所以业绩报酬20%或者30%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盈利。
在私募基金阳光化以前,私募行业的固定管理费通常相当低,一般没有或者在0.5%左右。而在阳光化之后,由于托管行等参与有一定成本,私募的管理费有所上涨。现在股票私募的管理费通常在1.5%~2%上下,大于等于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由于大部分私募默默无名,通常规模很小,光靠管理费是难以生存的。
私募基金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通过提取业绩报酬。较高的报酬也才能留住好的人才。
从理论上来说,对投资人,虽然让渡了20%的业绩报酬,但这样的一个让渡,会让私募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一致起来,让私募的关注重点回到争取正收益上来。也因此,通常较为优秀的私募对下行风险的控制特别重视,因为净值一旦下跌,则不能计提业绩报酬。同时,如果回撤过大,也会随时丧失投资者的信任。
由于业绩报酬的收取,通常都是采用“高水位标记”的方法,所以下跌后即使反弹,如果不反弹到历史净值高位,也是不能提取业绩报酬的。
所以同时,为了更好地让私募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利益趋同,在资金投入方面,很多私募管理人也会自己购买一定份额。无论是通过信托还是券商渠道,过去很多老牌私募产品,私募管理人常购买10%的份额以表现出和投资者风险共担——这类私募管理人相对更值得投资者信任。
早期的阳光私募,如在过去深国投平台上发行的私募,一般要求私募管理人购买至少一份,并在未来提取业绩报酬时,要将业绩报酬中的一部分转成份额,一直到管理人占到总份额的10%。这样的条款,会让私募基金的管理人与投资人的利益更趋一致,与投资人靠得更近。
通过好的机制将蛋糕做大,让私募管理人和投资人双赢,这是业绩报酬让渡者和获取者的共同目标。
投资者要知道的是,同样的业绩报酬,因为算法的不同,对私募管理人的驱动,及投资人实际让渡出的收益,其实并不一样。
早在2009年,银监会正式对阳光私募的业绩报酬提取办法进行规范,其中称盈利与清盘成为提成的必要条件(当时私募只能通过信托形式阳光化)。对此,当时业内哗然群起攻之,在反对的同时,业内提出用“高水位”提成法代替“清盘法”。
所谓高水位是指只有基金业绩超过了基金历史最好水平,基金经理才能提取业绩报酬。譬如,某基金历史最好成绩是净值1.3元/份,而第二年净值回落到1.2元/份,那么虽然这一年基金仍然较发行价1元盈利20%,但该基金经理却得不到业绩提成。如果第二年该基金净值达到1.4元/份,则基金经理可以得到业绩提成,但“高水位”也就提高到了1.4元。这一方法目前已被不少阳光私募采用。
当时,业内认为银监会的新规可能导致阳光私募难以生存。如果要求私募基金清盘后才能提取业绩报酬,虽然从法理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说如果不清盘,产品净值所代表的只能是账面价值,每天都是波动的,并没有真正兑现给投资者。但这却违背了长期投资的本意,导致此后发行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为了确保“不饿死”,都会设定1年或者2年较短存续期,对行业的发展也不利。

三:基金超额业绩报酬

“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业绩更好”的说法是否准确值得商榷,不过如果我们投资基金确实有必要了解一下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到底是什么,两种之间有什么区别。

01公募基金

“公募”指的是公开募集,公募基金指的是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将募集得到的资金投向证券的证券投资基金。

①公募基金的种类

现在市面上可以申购的基金基本上都属于公募基金,根据投资证券品种与投资比例的不同可以将公募基金分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以增加或赎回又可以将公募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可以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与开放式基金。

②公募基金的优势

我国的公募基金规模发展愈发庞大,特别是在2019年股票市场行情比较好的情况下带动基金市场挣钱效应明显。公募基金有以下四种优势:

  1. 募集对象广泛。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与公募基金投资;

  2. 筹集潜力大。2019年新发行的几只火爆的公募基金配比均在15%以下,甚至有些投向科创板的配比不足5%;
  3. 可以申请在交易所上市。例如一些封闭式基金;
  4. 信息公开透明。在基金档案中可以查询基金持仓调仓情况,且每日会公开基金净值。
02私募基金

与“公募”相应的“私募”意思是通过非公开形式的募集,私募基金指的是通过非公开形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的投资基金。

①私募基金的种类

根据投资方向的方向的不同,可以将私募基金分为三类:

  1. 私募证券基金。资金投资方向为证券,包括股票、期权、期货、债券、基金份额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2. 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非公开交易的企业股权;
  3. 创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成长性阶段的创业型公司股权。

②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要求

因为私募基金的投资要求较高,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投资,主要合格投资者限制为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及承受能力。另外如果为机构投资者单只私募基金投资额不得低于100万,且净资产不得低于1000万元;如果为个人投资者单只私募基金投资额不得低于100万,且持有金融资产(证券、存款、保险等)不得低于300万或是连续三年个人年收入不低于50万。

③私募基金的优势

私募基金受到很多高净值投资者的追捧,主要有下列四种优势:

  1. 针对高净值客户群体非公开募集。通过非公开的定向募集为高净值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投资方式;

  2. 降低资金流动风险。私募基金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一般投资周期较长,封闭式管理降低基金流动性,避免资金因为流动频繁导致收益下降;
  3. 管理灵活性。私募基金在封闭期内不得随意的进行赎回或者退出,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具有绝对的掌控权,可以灵活的通过调仓或者方向变换来在机会稍纵即逝的市场上抓住投资机会;
  4. 追求绝对收益。私募基金的基金管理者的收入一般与管理的基金业绩挂钩,如果想要有更高的收入,必须在基金上有超高的业绩,使得私募基金管理者的唯一目的为高收益,相应的投资者也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
03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区别

在定义上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主要区别为资金的募集方式是否公开,若是公开募集则为公募基金,非公开募集则为私募基金。除此之外,两者之间还有以下几点区别:

①募集对象不同。公募基金面向所有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私募基金面向特定投资者进行资金募集。

②信息披露不同。公募基金对信息披露要求十分高,包括投资方向,每日基金净值等信息均需公开;私募基金对信息披露要求则较低,信息保密性较高。

③投资限制不同。对资金的投向及比例要求不一样,例如前面提到两种基金都可以投向证券,但是公募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有很严格的要求,但是私募基金投资则完全是按照募集时的协议进行。(例:在市场下行时,股票基金持有股票比例还是无法低于80%,而私募基金则可以根据协议约定决定是够全部抛售转换为债券等低风险产品)

④业绩报酬不同。公募基金不管投资收益如何都会获取基金管理费,不会提取投资收益;私募基金则于此相反,根据业绩提取报酬,一般不收管理费。

⑤投资目标不同。公募基金因为无论投资回报如何都会获取管理费,主要投资目标则为同类型基金排名及超越业绩基准;私募基金管理方主要薪酬来于基金回报提成,投资目标为绝对收益及超额回报。

除开上述的不同之处外,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管理方在投资方法和选股方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综上:因为私募基金的高门槛限制了绝大多数的投资者,而有能力有资格投资私募基金的人基本上在投资方式投资理念上都有自己的思考,所以不做投资建议,这里主要科普一下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区别和联系。
挣钱不易,将本求利。我是@易将学财,欢迎


四:基金超额业绩报酬是什么意思

21世纪经济报道 庞华玮 报道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量化私募,再度受到监管

近日,量化私募圈传出消息,2021年12月部分托管方收到窗口指导,后续私募管理人在客户亏损的情况下不得计提超额收益部分的业绩报酬,而且计提完成后客户持有份额不能为亏损状态。同时要求量化私募在备案新产品时,基金合同中不允许出现1元以下计提超额业绩报酬的规定。

21世纪经济报道

“消息属实。”一位做量化私募的人士告诉

上述量化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估值持续下修,均值回归,亏损效应使得很多机构或投资人对这个模式非常担心,进一步导致了政策指导给予纠正。”

政策纠偏

有券商托管部近期产品备案政策中明确提及,指数增强产品在客户亏损的情况下不得计提业绩报酬。同时,私募管理人需要确保计提超额部分的业绩报酬后投资人持有份额收益为正。

这意味着,以前那种超过指数部分计提业绩报酬的做法变成不合规。

据了解,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策略的业绩报酬提取方式包括绝对收益计提和相对收益按照超额收益计提,如果按照相对收益的超额收益计提报酬模式,有可能出现亏损状态下还要被管理人计提业绩报酬的情况。

比如,中证500指数在某一时间段跌幅为20%,如果投资人购买的指数增强产品同期跌幅为10%,那么私募管理人可根据合同规定提取基金10%的超额收益部分的业绩报酬。

也即是说,在该产品负收益之下,投资人不但要交基金管理费,还要被计提超额业绩报酬。

“本次的规定其实是回归普通的业绩计提模式,即除了管理费外,**才能计提业绩报酬。”上述量化私募人士表示。

私募基金行业的费用基础一般是1-2-20%(1%认申购费、2%管理费、20%业绩报酬)。

一家大型量化私募机构的产品合同显示:

申购费:1%左右;

管理费率:2%/年;

托管费率:0.025%/年;

运营服务费:0.025%/年;

业绩报酬:超额收益的20%;

假设一位投资者一年收益率为15%,那么,按上述费用计算,这位投资者大约付出成本为6.05%(其中包括超额收益计提3%),即投资者实际收益为8.95%左右。

再假设某指数一年下跌20%,如果投资人购买的指数增强产品同期跌幅为10%,这位投资者大约付出成本为5.05%(其中包括超额收益计提2%),即投资者实际损失为15.05%。

一位中小型量化私募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种负收益还计提超额业绩报酬的现象在私募行业内确实是存在的。

“当指数下滑过大,而量化指数增强产品跑赢一定点数,获得超额,如合同有按超额收益计提报酬的约定,就会计提报酬。这是按合同契约行事,至于道义上、道德上,就不好说了。但投资人等资金方肯定很难接受,相当于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但在利益面前,还是有一些机构如此行事。”

一家头部百亿私募人士向

而另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则指出,负收益时的超额收益提成,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操作中,有时也计提不了,因为有时候券商需要投资者同意才允许私募机构计提。其认为,负收益情况下超额业绩报酬提成只是个别现象,所以限制量化私募计提产品负收益时的超额业绩报酬的规定,对私募影响不太大。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投研总监付饶表示,监管机构限制量化基金负收益计提超额收益的设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而相对计提型产品原本就偏少,即使是相对计提也仅仅是少数情况会在亏损情况下计提,对于整体的影响不大”。

据业内人士介绍,与私募对比,公募指数产品的设计相对简单,比如以某只中证500指数公募基金为例,该基金费率结构为:申购成本0.12%(申购费为1.2%,一般官网、第三方平台打一折,即为0.12%)+管理费率0.5%/年+托管费率0.1%/年=0.72%。

而公募的量化专户产品, 相当于私募量化产品,据一位公募量化基金经理表示,前述中基协对私募量化的窗口指导,公募行业并没接到,这可能与公募公司管理普遍相对规范,公募专户一般是按高水位法提取业绩报酬有关。

大回撤下的整改

量化私募在客户亏损时计提超额业绩报酬,与此前中基协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的业绩报酬中的原则有出入。

对于此次监管纠偏,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助于理顺与投资者的关系,减少冲突。

根据此前中基协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报酬计提方法介绍,计提方法主要分为高水位法、业绩比较基准法和门槛收益率法三类。

1、高水位法,计提基准为基金历史高水位,业绩报酬计提基数为基金管理人取得超过历史高水位的绝对收益;

2、业绩比较基准法,计提基准为与投资策略相匹配的市场指数或指数组合,计提基数为超出相应指数或指数组合的相对收益;

3、门槛收益率法,计提基准为固定的年化收益率,即门槛收益率,计提基数为基金实际年化收益率超过固定年化收益率的相对收益。

2020年6月,中基协对外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报酬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基协称,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切实履行信义义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制定和执行业绩报酬规则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 利益一致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应以与投资者利益保持一致为前提,不得采用对自身明显有利、不公平或不恰当的业绩报酬计提规则。

(二)收益实现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实现自身收益的同时,也应尽可能确保投资者拥有对等的实现自身收益的权利。

(三)公平对待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公平对待同一只基金中的不同投资者,以及其管理的不同基金的投资者。

(四)信息透明原则。

此次对私募量化监管的加码,也与量化私募近期产品收益大回撤,私募管理人与投资者矛盾日益突出有关。

截至2021年11月底,去年26家百亿级量化私募平均收益高达21%。

但近期却表现不佳。截至1月13日,2022年以来仅仅8个交易日,私募量化产品去年热衷于跟踪的中证500指数下跌了3.56%,中证1000指数下跌4.56%。

近期量化基金的收益也在缩水。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有业绩记录的4851只量化基金整体收益为-0.55%,其中2193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比为45.21%。

而近期多家量化私募公司已为业绩不佳道歉和做出业绩说明。

事实上,如果考虑前述隐性的量化基金投资成本——申购费、管理费、超额收益业绩提成等,近一个月私募量化产品给投资者带来的体验感确实不佳。

而随着私募量化基金的收益变化,其发行量也随之变化。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1年量化基金平均每月发行726只,全年发行了8717只。其中7-10月为量化基金发行高峰,月均发行接近1000只。

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募量化发行量有所回落。2022年情况更不乐观,2022年1月来,量化基金备案数量为52只,环比大幅缩水(2021年1月全月发行565只)。

付饶指出,量化基金虽然在2021年四季度表现偏弱,但2021年全年表现不错。近期的收益下滑主要源于量化持仓的风格回撤导致,整体风格切换期间的波动也有所放大。

对此,一位百亿私募量化公司人士认为,以往私募量化收益很高时,投资人并不介意支付较高的业绩报酬,但在私募量化产品的收益出现较大回撤时,负收益计提超额业绩报酬引发的矛盾凸显。

私募量化近两年高速发展,但其规模增速与其相关资源并不匹配,此时,部分私募量化开始放慢扩张脚步,改善投资策略提升业绩,同时也需要改革不合理的报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