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收益为什么会下降(基金分红当日收益下降)

jijinwang


视频请看下面链接:


“问君能有几多愁,只因重仓买蓝筹”。


2022一开年,股市重挫下跌、股民哀鸿遍野,基金圈也未能幸免,许多抱着暴富目的来的韭零后,结果一转眼却变成了扶贫对象。


谁能想到2022刚开年,回本就成了基金人的新目标。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回本?要想搞清楚这个难题,那就得先问问被套的各位:


你真的懂基金吗?

冠军基金要不要追?

基金净值越低越好?

分红越多越好?

为什么绝大多数投资者都难逃“赎回魔咒”?


我们今天不聊具体的行业、板块,也不聊某一位基金经理,就讲讲基金投资中常见的6大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踩坑?以及专业的证券公司,又是怎么筛选基金的?


为了做这期内容,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券商研报,相信会对你2022年以及未来的投资之路有巨大帮助。


冠军魔咒?


开始前,先做个调查,大家平时都是怎么了解、选择新的基金呢?


看历史业绩?听“朋友”建议?还是自己研究?


你是不是会想,那些数据表现好的、历史业绩高的、规模大的基金,总不至于骗我吧?


那些冠军基金、明星经理能成功,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即便自己不懂),所以跟上等着**就好了呗。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整理了从2012到2021年的冠军基金数据资料后,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冠军魔咒”。




那就是在过去10年间,9只冠军基金中有6只第二年跑输行业平均,远差于当年绩优基金;


至于第10只,也就是2021年的冠军基金,能否跑赢2022年行业平均,结合它近期的表现,我不多说,持有的小伙伴们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由此可见,冠军基金并不是**的保证,后期亏损百分之二三十的也有很多,跟风买进高位站岗的不在少数。


那么,这个“冠军魔咒”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要知道全市场公募基金近9000只,要想在这些基金中脱颖而出,是需要一些“手段”的,因此你会发现,年度冠军基金的常态是


重仓、梭哈。




在统计冠军基金当年持仓后,会发现它们几乎都重仓了某一行业。


因为押准了当时的市场风格,所以就成为了冠军基金,俗称,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盖伦....


然而投资市场风格切换很快,前一年还火热的板块,或许下一年就会出现均值回归,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很难每次都能踩住风口,这就导致了很多基金前一年业绩还非常漂亮,但到了下一年,直接拉垮。


而这种激进的策略,赌对了,基金经理破圈“称神”;赌错了,则是韭菜们关灯吃面。


所以,虽然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我还是想提醒新入场的投资者们,冠军基金、热点基金,请慎重考虑。


过度分散?


第二个问题,基金投资是不是越分散越好?


相对于前面提到的重仓和梭哈,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投资圣经,




而这句话放在投资市场,是在告诫投资者,要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不过,你真的懂分散吗?


前两天,一个朋友给我看他的“健康码”。




让我惊讶的不是他持仓全绿,毕竟大家都绿,而是他不到一万的资金,买了超过10只基金!再仔细一看,还都集中在消费、医药板块,分散了个寂寞。


他说投资组合分散风险,都是骗人的,我说,你这就是不懂得风险分散的基本原理。


实际上,投资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如果买了多只相同类型、相同风格的基金,也就是投资产品同质化,是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的。


就好比虽然你把鸡蛋放在了很多篮子里,但这些篮子都在同一条船上,还是经不起风浪。


优秀的基金组合并不是基金数量越多越好,而是追求基金产品的相关性低,才能在乱市中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另外普通人在投资上的精力是有限的,要顾及的基金太多,难免会顾此失彼。


净值误区?


下一个问题,基金单位净值是不是越低越好?


净值,是基金总净资产除以基金总份额,简单理解,就是每份基金的价值。


做个调查,假设有2只基金,同样是买入100元,A基金单位净值1元,可以买入100份;B基金单位净值2元,可以买入50份。


你会怎么选?


在现实中,有些投资者会存在“恐高”心理,而且会产生“碰到净值1元或1元以下的基金是捡便宜的好时机,未来上涨潜力大”的错觉。


事实上,基金单位净值的高低,不能决定基金未来的投资收益。


相信有些人听过“越低越要买”,其实这个说法是针对于同一只基金而言,因为同样的金额,在净值低点时可以买到更多的份额,摊薄基金的平均成本,如果未来市场转好,就可以有不错的获利。


但是在不同基金作对比时,净值高低就毫无意义。


而且,有些基金因为成立时间久、表现好,净值会越来越高,净值低的,未来还有可能更低。




如果仅用“净值低”作为择基标准,不但可能错过许多投资机会,还有可能踩到大坑。


分红陷阱?


一提到“分红”,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额外的收益?


不过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基金分红,并非如此。


基金分红是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方式派发给投资者,不过并不是额外赠送,基金分红了多少,相应基金净值就会减多少,投资者的总资产没有发生改变,完全是一个左手出右手进的动作。


当然,基金分红也并非毫无意义,它至少代表基金实现了收益,而且现金分红可以让投资者提前保住部分收益、落袋为安,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基金分红越多越好。


如果市场处于上升阶段,过多、过频的分红会干扰基金经理投资节奏,毕竟将一部分资产变现,会影响投资组合;


而且对于一些以成长为目标的基金,更多的是追求基金净值的增长,频繁变现,不利于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说,如果投资者想要实现收益变现,通过赎回一部分基金份额就完全可以实现分红的效果。


所以,基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




衡量基金业绩的主要标准还是基金净值的增长,分红只不过是基金净值增长的兑现,并不会对投资者的收益产生明显影响。


赎回魔咒?


如果前面几个误区,你都没有踩坑,那么恭喜,你的基金认知至少已经超过了市场中一半的投资者。


不过,光会选择基金,还不够。在投资圈有这么一句话: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


在基金赎回这个问题上,投资者常常会陷入两大“误区”。




误区一,-10% 到10%收益区间的赎回魔咒


根据基金公司的调查,基民处于微赚或者微亏的时候,最容易在人心浮动下选择赎回。


某基金公司曾对旗下的一只长期表现良好的基金做过跟踪调查,发现有超过50%的客户,收益集中在-10%到10%的区间之内,而只有不到20%的客户能获得超过40%的收益,也就是说,一大半的初始投资者,错过了后面的超额收益机会。


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拿不住”,大部分投资者因为缺乏对基金产品的了解和短期投机心理,对基金未来预期没有信心,小赚即走,甚至是经过一轮下跌后,回本了急忙卖出,错过了更高收益,当然这里针对的是优质基金。


误区二,“出赢保亏”的赎回心理


假设你的持仓里,A盈利4%,B亏损8%,如果要卖出一只,你会选哪个?


让我来看看大家的选择,果不其然,选择卖出A的占大多数。


其实这也比较符合投资学里的“处置效应”,即投资中,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的,留下亏损的,等着回本,也就是“出赢保亏”现象。


很多时候,在市场动荡、探底过后,有些基金率先走出净值低谷,开始盈利后,“拿不住”的投资者会选择落袋为安、提前下车。


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如果有些基金能率先走出低谷,开始回本的话,那是不是能够说明,这些基金很有可能是相对优质或踩准了今年市场的产品呢?


那么为什么要卖掉“优质产品”,而保留仍处在低谷的“亏损基金”呢?


总结下来,两个赎回误区的根本,是缺乏对于基金的了解,难以对未来预期有正确的判断,在选择要不要赎回、赎回哪只时,多考虑基金的“未来**潜力”,而不是哪只已经赚了钱。


其实除了这两点比较常见的误区,关于基金赎回的误区还有很多,比如“根据基金净值前期高点来止盈”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如果大家有需要,评论区里打个“赎回”,后面我们专门出一期内容,来讲讲基金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赎回,怎么赎回最合适。


追涨杀跌?


追涨杀跌、频繁交易这些基金投资误区,想必大家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但我为什么还是要再次强调呢?




因为很多人道理都懂,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快进快出、频繁交易暴富。


我们先不说,没有人可以永远准确预测短期市场,光频繁操作就会造成大量的申赎成本损失。


某证券公司统计,对于月度换仓的投资者来说,若按照1.5%的申赎费率计算,每年预计损失就高达16.59%。


而长期持有不仅能帮助投资者争取长期较高的回报,而且也能规避市场短期波动导致的投资损失。


如何择基?


那么投资者到底应该如何筛选基金呢


最后,我们以国金证券为例,通过三个问题,来帮助大家了解专业的证券公司是如何筛选基金的。干货满满,想回本的同学们记得做笔记!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what)?


在选择一只基金产品前,国金证券的研究团队首先会了解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基金?


依托专业的量化团队,国金证券会对全市场接近9000只公募基金进行分类定位;


比如基金类型是什么?是主动权益(股票)?债券?还是被动指数?风格是怎样的,成长?价值?还是均衡?又属于哪个赛道?消费、工业制造、还是TMT?


除此之外,还会根据基金经理对于行业景气度、公司质地、公司估值等维度的判断,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理念。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why)?


为什么要解决的,是基金收益来源和稳定性的问题。


第一是历史绩效评估,标准包括:收益、风险、持基体验等。




当然历史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收益,所以第二点是对基金持仓进行分析,来验证对基金经理投资理念和风格的判断。


第三是运用大量的专业模型,对基金收益来源和风险进行分解,第四是判断基金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


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对于单基金的研究与筛选,而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基金组合要怎么配(How)?


其实基金圈一直存在一个离谱的现象,那就是“基金**,基民不**”。


究其原因,除了基民的频繁操作、追涨杀跌,还有就是基金产品收益波动,会影响客户持有体验。


一种解决办法是,通过产品设计拉长持有期,也就是封闭式基金。


在基金存续期间内,投资者不能向发行机构赎回基金份额,物理意义上帮助基民减少频繁操作;


而另一种办法就是通过产品组合降低波动,就像前面提到的,通过不同类别基金的风险差异降低投资收益的波动,帮助投资者稳住心态,长期持有。


如果能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在后疫情时代,通胀和低利率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


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而如何投资,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学问,或许学习的过程很痛苦,但你要明白,所有对自身有益的事情,前期都是让人痛苦且麻烦的。


或许你会说市场不景气、大盘不给力,但你要相信,学到的投资知识,就算现在不能立刻兑现,但总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以某一种你想不到的方式回报你,或早或晚,下课!




参考资料:

1.基金业绩与投资者行为对开放式基金赎回的影响研究,孙皓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散优化应用研究,唐顺发

3.基金投资悖论:明星经理业绩遭规模反噬,易妍君

4.收益冠军基金可以买吗,银行螺丝钉

5.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跌幅8.7%,詹钰叶

6.基金大手笔分红有何影响,郭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