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什么时候申请书(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范文)

jijinwang
2022国自然申请的6点忠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常规项目)正在进入冲刺阶段,针对相关申请中的情况做一系列的总结,供 2022 申请撰写时参考:
1、科学问题属性(分类评审)首当其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更好的实现资助效能及引导的“抓手“;在申请人与评审专家两方面都需要准确的理解其改革的内涵及意义,才能更高效的实现高质量的项目遴选;每一类的科学问题属性的评审要点均不同;此外官方对于四类的科学问题属性界定更为清晰,目前 2、3 类较为多,1、4 类相对少。这是因为当下我们的科研环境的主流状态,二类前沿及三类应用做的较多,一类纯原创与四类交叉暂处于相对较少的环境。
但正因为目前第一类的要求比较严苛,导致相关申请仍比较少,但自然基金又是追求重大原创的支持导向;部分评审人也在呼吁对于第一类纯原创的上会率的保护性引导;同时更注重给予结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方向探索及应用的项目立项机会。
所以在选题及选择科学属性及撰写上务必重视。
2、“万丈高楼平地起”--研究基础
无论任何时候,工作基础对于能否立项决胜总起到关键重要,由于推进的同行评审机制,评审专家尤其是小同行在浏览一遍申请书时,往往就知道申请人是不是真的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工作,是不是真的熟悉申请的东西,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基础。
如果申请人的工作基础很差,基本上就不怎么熟悉要做的东西,怎么可能写出高质量的标书?科研申请也是一种链式反馈,项目立项往往是积淀的回复。
很多二战,三战的申请人在针对性补全“证据链“---取得相关的成果(论文、专利等)后,相关申请就能使获得立项的机会大大增加。
所以无论是否申请2022年国自然,都应该继续保持研究工作的开展;如果有一些工作尚未公开发表,但已经进行初步结果期,可积极的将相关研究的一些成果(不一定是公开发表的内容,但也需要注意保护自知识产权)以较好的形式纳入研究基础中。
3、不等立项,持续开展研究
国自然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例如当年的立项平衡、个别函评专家遇到了特别小的“冤家”同行等等,如果运气不好申请了两三次才中,几年就过去了,再好的思路也经不住这样拖。此外,现在科研竞争激烈,很难说你能想到的别人就想不到;同时不可否认有极个别专家抢发点子的事情。
青年朋友在进入科研岗位后,工作选题确定后要务必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科研体系(科研标签),克服困难不断推进;就算头两年不中,但你的研究基础是一直加厚深入的,对未来立项是非常稳健的保障。
在等待立项前后,应该尽可能的争取项目的实施,包括但不限于争取其他科研资助渠道;尝试开放课题等等。只有进展,才有成果,才能实现预期中标;不然容易陷入“死循环”--没有资助---没有成果---继续申请---没有变化,周而复始。这在青年申请人早期的黄金科研阶段,容易错失时间,有尤其是较多人才项目有年限要求,并不利于发展。
4、选题-慎重,慎重,再慎重
当前的青年科研人知识面很宽,有部分人倾向于申请交叉学科的内容,而往往在面青项目中出现评审专家意见两极分化的情况。由于自然科学基金推崇的同行评议,在常规领域可能评审专家尚为小同行,但在一些较为宽阔的领域则显然是大同行较多,同时专家仅为该次评审遴选,这导致往往在一些较为宽广的领域,专家的知识结构往往不足以匹配申请书所表达的内容,在不熟悉申请内容的背景下,评审意见容易产生大的出入,这类申请书运气差的直接无法上会,就算作为“带病”(B 类)上会类型,因为时间及名额情况,无会评专家力挺较难过关立项。
5、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养
评审基金和论文审稿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当一本逻辑清晰、格式均一、图表完美的申请书时,至少申请人不会直接给予一个负面档次的评价。避免负面的评价对于申请书的前途非常重要。而且同行评审各种类型都有,有大致浏览型的粗糙型存在;也有相当一部分评审专家是非常细心认真,有部分资深评审专家对于细节化撰写问题的发现精神会让很多申请人汗颜。
虽然国自然不是八股,但对于细节的态度往往是你的态度展示。有评审人曾公开点出过“哪怕你的 idea 再好,但标书质量(错别字连篇、图表低劣)不高直接就说明申请者不重视,那么申请人自己都不重视凭什么要求评审专家和基金委重视?”
6、认真遴选5篇代表作
在国自然项目申请中,相关改革年份的政策、举措变化较大;在改革举措年份申请,一定要“知其意,应其形”---知道改革举措的意向;呼应相关的形式(撰写等)表达。重点落在代表作上,不再标准通讯及一作等;那么关于代表作的共一或者共通等区分判断,也不用很紧张;基金委仍然要求如实填写所有作者,这并不代表基金委不能掌握你是第几顺位一作还是通讯,因为在填写论文时,论文名字是必填的,而且需要按顺序列出所有人!

1、如何评价湖南大学硕士刘梦洁毕业论文抄袭云财教师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整整一个2月份,翟天临博士学位论文抄袭的报道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恰巧小编也即将面临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今年的答辩工作要更为严格。不过心里仍然有一点小欣慰,只有自己真正为论文翻阅资料、熬夜加工过,才能懂得打击学术造假的淋漓尽致的畅快感。

最近几天,湖南大学刘梦洁硕士论文抄袭又刷新了头条,不过,相对于翟天临,我看到的是原创作者的愤怒与无奈,以及洪源对于国家涉密项目不可推卸的责任。

两次事件到底有何不同呢?

虽然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但是,刘梦洁事件更将传统思维中的以大欺小诠释出来了。虽然翟天临属于公众人物,但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亦不得不保持沉默。错了就是错了,取消博士学位是应有的惩罚,但是还缺少一个道歉。反观刘梦洁事件,原创者在博士学位论文查重时发现大范围雷同,不得不说将会造成心理上的极大压力。之后与刘梦洁硕士学位论文对比发现,是对方盗取了自己申请的国家基金项目,更我狗血的是,刘梦洁的导师竟然是当时基金项目申请时的五个评委之一,正是他行使了一票否决权。最为严重的是,这个项目还处于保密期。不得不说,云南财大这位普通老师,正面刚的不只是一个普通导师和学生,而是他们那种拿来主义的理所当然的态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洪源当时的心境,应该是:我就喜欢看你讨厌我却干不掉我的样子。如果没有这种心态的作祟,我想对于涉密项目以及学生的论文,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这次事件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呢?

首先,这次事件存在一个投机取巧的思想。第一,洪源自认为项目处于保密期,自己有权限获取其内容。第二,洪源或许认为项目没有通过,相关研究成果利用价值不大,公开发表的可能性也不大,可以拿来供自己学生继续利用。第三,即使自己拿来给学生利用,也占得一个率先发表的契机,别人再拿来用的时候会显示抄袭,从而只能更改重复率。

其次,这件事反映了教师道德问题。教师道德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刚刚发生的博导骂学生是垃圾事件余热未消,又爆出论文抄袭事件,可见,学术圈也并不太平,也存在着道德失范与暗黑操作。刘梦洁的硕士论文从开题到框架制作再到定稿,整个过程必然是在洪源的指导之下,那也就是说,从最初阶段,洪源就在纵容或者默许自己的学生剽窃他人成果,这其中两人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妄加揣测,可以确定的是,洪源不仅存在治学的问题,还存在师德的问题。也就是说,对学术研究要求不够严谨,利用自身权力强行决断。


这个新闻的热度其实并不高

大家已经对这些抄袭事件越来越感觉太正常了。以前方舟子专门就是抓这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不端,那时还是很震惊社会的。

近几年也就翟天临的抄袭事件引起群众吃瓜围观。其他的抄袭事件大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一方面是大家见怪不怪了。每个人都有抄袭的经历,读书的作业,毕业的论文,抄袭改造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是这种新闻都不算新闻了。这是当事人发现了,因为影响到自己的博士论文,很多作者发现抄袭也懒得搭理。我们导师的一篇文章被抄袭,上课时候就开玩笑讲,有人建议他要不要去和对方聊聊啊,他说何必影响对方呢,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啊。

这个硕士抄袭自然基金的申请内容,大概有几个可能,一是这个申请被硕士真的看到了,然后拿去抄了;二是这个评审就是这个硕士做的,很多导师哪有空看这些内容,都是找个学生去看看,写个评语。

总之,不管哪个原因,这个评审导师本身是有问题的。

不过目前也没有什么依据去追究这个导师的责任,只能是处理这个研究生吧!

国家基金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平均多少年才能中?

项目的执行期是三年,面上项目是四年,重点项目是五年。


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回答了,初次申请基金关键看三个方面:1.所申请的项目是否属于前沿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简单说就是申请书写得怎么样;2.是否有工作基础,一般基金资助的项目多数属于再添把火就能出成果的那种;3.个人的科研能力,基金属于基础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以论文为主,以往发表的论文期刊级别越高越容易这。如果曾经主持过基金项目,评审人还会看前一个基金项目的执行情况。至于多少年能中一次除了基金的相关规定外就全看你的科研能力了,有人说的小圈子基本属于胡扯,那是自己水平低拿不到基金项目的托词,因为基金的命中率很低,你要比人家差一点被刷掉是必然的。另外要是连续三年都不中的话说明你的项目存在不足,就要考虑换方向了,否则可能10年也申请不上。老铁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