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炒股是为了革命吗(蒋介石炒股失败革命发家)

jijinwang
真相 │ 蒋介石炒股票赚了多少钱
1916年到1922年的这六年中, 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最低迷的一段时期。袁世凯死后,政权仍在北洋政府手中,孙中山亦是殊乏出路,一时之间,难有作为。
但为了维持革命,没经费是不行的。于是,孙中山动了开号子,炒股票的念头。民国五年冬,虞洽卿与孙中山鉴于上海有设立交易所之必要,拟定章程及说明书,呈请农商部核准。当时申请的项目有证券、花纱、金银、杂粮和皮毛,共五种,北洋政府只批准了证券一项。【参阅杨荫溥的《中国交易所论》第一编】
批准是批准了,炒股票的本金从哪来呢?根据魏伯桢的回忆,是 “戴季陶与日商某企业代表商定办法”而来,戴季陶是蒋纬国的真爸爸,是蒋介石的把兄弟,炒股的本金,秘密来自日本。【参阅《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蒋介石》】
孙中山不出面,委派一众经手人,有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戴季陶,还有张静江。戴季陶家里原本经商,颇有些取巧的手段,再搭配张静江的狡猾,蒋介石的赌运,炒作一开始,便左右逢源。
他们的初始价格是三十元,到了一九二零年底,股价涨至一百二十元左右。蒋戴张三人共持有股票四万五千股,抛售之后狂赚四百多万,发了横财,在当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参阅《陈果夫先生全集》】

1、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

作为1927年到1949年间,中国的实际领导人,蒋介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不过蒋介石因为个人性格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即使是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也始终不能完成整合,因而最终,蒋介石不得不败退台湾。

蒋介石经常在日记中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当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蒋介石喜欢读古书,特别崇拜王阳明,尽管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对古书的阅读。蒋介石在古书的阅读中更多的是从中学习御人之术。

蒋介石在用人上存在很大缺陷,以至于最终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忠诚于他。他喜欢用黄埔子弟,喜欢用浙江人,因而对于不具备这两条基本条件的人就会排斥。但是,有些人,比如像胡宗南,他喜欢了一辈子,也重用了一辈子,但胡宗南却没有令人惊羡的功绩。或许胡宗南顶多只能做个师长,但是蒋介石却总是委以胡宗南重任。

蒋介石的见识不足还表现在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他曾经想当然的认为美国人会支持他打内战,但是实际上他错估了美国人的意志,不过他还是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

蒋介石不管是能力还是见识实际上都不足以使他成为一个领袖。

不是见识不足,思虑不精,而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为了维护四大家族的利益,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开始不抵抗,后来消极抵抗。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应该是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天古名的大智大勇的人,而不是只打小算盘,抛弃民族大义的人。说到底,蒋介石格局太小,德不配位,没有宽广的胸怀和战略的眼光领导抗日战争。作为一个政党和政府的头头,在一个撮尔小国的侵略铁骑踏遍偌大的中国,杀我人民,烧我房屋,贱淫我姐妹的时候,保证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实在是国之耻辱,蒋之罪过。

蒋介石为何自责“见识不足”、“思虑不精”?这说明其还有自知之明!

首先作为一个国家领袖他遗忘了中华民族之民族精力,在强敌入侵之际“攘外必先安内”,不求全力抗外而忙于内战;其次遗忘了明未“东厂”“西厂”之祸,而造成军统中统之乱,而致军心自乱、人心尽失,这确是“见识不足”、“思虑不精“之虞。

2、为什么资本主义革命没有出现在中国?

因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没有位置。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我更想提醒另一件事,资本主义没有发生在中国,也没有发生在阿拉伯,也没有发生在印度,而单单是发生在了欧洲。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中国跟别的国家有什么区别,而是欧洲跟别的文明有什么特殊。(纯属个人观点)

资本主义不能跟自然科学脱离,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了什么独特的优势,而是自然科学改变了生产力,让其他文明不得不信服。所以商业繁荣并不是资本主义,以机器生产为根基的商业制度才是资本主义。

第一,欧洲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既没有统一的政权,也没有统一的政权和神权。分散的权力给了新势力(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的土壤,尤其在意大利半岛,因为分裂导致城邦形式的国家重现,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的商人势力迅速壮大。

考察伊斯兰历史,它应该比中国跟欧洲更有资本主义的条件才对。它的文明信仰里完全不排斥商业,甚至是鼓励商业。它比欧洲更早接触古希腊文献,12世纪左右就发展出了不俗的自然科学。但是强大的中央权力让新势力没有发展壮大的土壤,阿拉伯的自然科学为欧洲做了嫁衣。

第二,神权与政权的分离,欧洲人更容易在思想上突围。事实上也的确是欧洲人率先从文明信仰上突围,才发展出了自然科学。相对之下,伊斯兰文明里直到现在也没有反抗宗教,而16世纪的中国很显然没有任何理由反抗儒学,即使有一个李贽,也不可能突围。

欧洲人为什么能思想突围?按道理讲最能突围的应该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最薄弱的。所谓儒释道的杂糅就是一种充分包容的信仰体系,与其说什么都信,实际上也是什么都不信。所以离经叛道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呢,中国人的政权体系却坚不可摧,在科举制度加持下,中国在古老的时代在庞大的疆域下就实现了高度中央集权,这样制度优势维持了近千年。政权为了持续发展,必然要扶持儒学的信仰核心。

反观欧洲,中世纪基本上是一种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状态,而神权与政权又不统一,彼此斗争之下,新思想更有机会突围。到了三十年战争时期,宗教改革在英国、尼德兰等势力的支持下胜利,神权体系就打破了,新思想繁荣起来。

伊斯兰则是神权主导政权,他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打自己的脸,不可能任由异端新思想发展。而且伊斯兰世界和中国都在历史上证明了自己的强大(阿拉伯人已经从北非侵入伊比利亚半岛,中国文明在东亚独孤求败),没有任何理由去改变,这种历史包袱只有欧洲没有,而且穷则思变,经历了黑死病的他们主动寻求改变。

第三是古希腊文明的影响。中国文明的根源里就缺少对自然领域的研究,法家、儒家、墨家、纵横家,基本上都是社会实践学。当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没有啥用,否则欧洲人也不会抛弃古希腊文明转向基督文明了。但是在适当的历史关头,欧洲人还是重新找到了古希腊文明,这里面阿拉伯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欧洲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古希腊文献,也让它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如果说古希腊文献是发展出自然科学的必要条件,那么很显然中国人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宝藏。而且从汉文化的发展脉络分析,我不认为中国人能自发地发展出自然科学体系。直到现在,中国人也不敢说建立了基本的逻辑体系,自发创造自然科学体系那更难。在自然科学还没有表现出强大的改造能力前,也实在想不到用什么理由促动社会去研究它。

中国人的历史包袱太重,总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别人应该四夷来朝,这种傲慢已经成为拓新的最大障碍。

社会发展史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