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骂马谡炒股配音(诸葛亮怒斥马谡炒股)

jijinwang

1、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把蜀汉的大批军队人才损失殆尽,自己也因此病死在白帝城。临终前,他托孤于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不负众望,他在接受托孤重托后,加紧训练军队,稳定政局。在平定南方的叛乱后,诸葛亮就准备进行北伐。在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军马进驻汉中,上奏了著名的《出师表》,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六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经过的: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完全出乎曹魏意料之外。因此在刚开始取得了出敌不意的效果,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降了诸葛亮。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但是,在接下来的阶段,曹魏的皇帝曹叡亲自镇守长安,并调遣曹魏的精锐中央机动军团张郃部,共计五万步骑兵,增援陇上。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先锋,与张郃决战。但是,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处置军队不当,被张郃大败,使得诸葛亮进无所据,被迫撤退。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性的一战,这一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这一仗,在《三国志马谡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在《三国志张郃传》中 则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这样我们可以从双方的记载中对街亭之战的轮廓了解个大概,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的指示,这个指示就是下据城守街亭。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反而依阻南山,使得张郃得以断了马谡的汲道,使得马谡不战自乱,被张郃打得大败。

从战术的角度来看,马谡的失败可谓咎由自取,无可辩驳。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战斗,就会看出一些其他的东西。作为一军的统帅,诸葛亮的身上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呢?

首先,是用兵上的问题。诸葛亮兵出祁山,是想先占领陇东高原,然后再依托陇上的人力物力,居高临下进取关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兵一个月后张郃兵团才赶到陇东。在这段时间里,面对极度空虚的关陇地区,诸葛亮的效率并不高,并没有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也没有对曹魏的增援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

第二,既然要占领陇上高原,就必须先阻塞曹魏的援军之路。这条道路是最为关键的关陇道。这条孔道长几十里,一端是固关,一端是陇坻。如果控制住这条陇道,那么就保障了陇上的军事行动。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亮居然没有去抢占这个最重要的军事目标。多达六万的主力在陇上无敌人的地带进行着武装大游行。致使张郃所部毫无困难的冲过陇道,直捣诸葛亮的腹心。这是诸葛亮最大的失策。

第三,陇道要点没有占领,诸葛亮就把目光投向了街亭。街亭远不是那些不懂地理的人所说的,是所谓的要塞。它只是个五总路口,地理平坦,四通八达。这样的地方,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面对步骑混编的张郃集团,是极难守住的。

第四,诸葛亮违众任用马谡,造成大家不服,将帅不和。马谡是有能力,但此人缺乏历练,初次领军,就把这样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是不恰当的。大家对这个参谋出身的将领阳奉阴违,在关键的时候军心很容易崩溃。

第五,马谡缺乏战斗经验,有畏惧之心。所谓上山,并不是马谡说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实际上是马谡畏惧曹魏找的借口。虽然说诸葛亮后来说在祁山蜀汉的军队多于曹魏,但是,曹魏五万人马是集中使用的,而诸葛亮的六万大军是分散的。马谡的军队数量肯定不如张郃。质量也不如张郃,这仗对于马谡来说已经是必败之局。因此,胆怯的马谡才不顾诸葛亮的交代,上了南山,企图依托地利对抗张郃。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上山是有着他的考量的,但是,在当时的不利条件下,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马谡,即便是不违背诸葛亮的交代,也是难以取胜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朋友,爱交往,希望能够和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希望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失街亭”是经典三国故事。说是诸葛亮率大军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魏军往攻街亭,试图截断出祁山北伐蜀军的退路,诸葛亮派弟子马谡前去街亭据守。由于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只善纸上谈兵,到街亭后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战前部署,改当道扎营为上山坚守,结果被军事经验丰富的曹魏名将张郃挥军团团包围,最后被断绝汲道,大败而归 。失掉了咽喉要地街亭,使蜀国北伐大军进退失据,诸葛亮只好放弃已经到手的胜利果实,被迫率大军撤返汉中。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街亭惨败的责任全部推到马谡一人身上,认为马谡只是个熟读兵书的教条主义者,毫无实战经验且刚愎自用,他擅自改变诸葛亮事先的正确部署,最终大败亏输,失了街亭。

据《三国志》记载,张郃指挥攻打街亭的军队总计五万人。而蜀军参与第一次北伐的总兵力不超十万。蜀军先锋马谡带去守街亭的部队,最多不超过一万人(吕思勉《三国小典》)。一万对五万,这是一场众寡悬殊的惨烈阻击战。

从街亭的地形看,一条小河,两座小山包,一座古镇,基本无险可守,防守起来异常困难。

战争的过程很简单,马谡改当道扎营为登高据守,但刚一开打两座土山就被魏军围了个水泄不通,马谡以一对五的绝对劣势兵力,基本摆脱不了被围歼的命运。即便他忠实的执行诸葛亮当道扎营的军事部署,一旦魏军攻上小山,居高临下,当道的营盘壁垒只能成为敌方滚木礌石、飞蝗般倾泻而下箭矢的活靶子。

因此,马谡擅改诸葛亮的军事部署,确实有他的苦衷。街亭之役,孰胜孰败,是否当道扎营绝不是问题之关键。

《三国志·魏书 ·曹真传》记载“(张郃)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安营扎寨必须解决饮水问题,马谡熟读兵书,这个简单的常识他应该知道吧?即便他没有实战经验,在诸葛亮的幕府里当过那么多年的参军,看都看会了。

那么,就在魏军汹汹袭来、大战一触即发之际,马谡为何占据南山却忘了派兵守护汲道(汲水通道)呢?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马谡兵力不足,已经无人可派。

彼时,马谡麾下只有一万人马,兵力部署早已捉襟见肘,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按战前部署当街据守,同时控制住水源;要么登高占据险要,据险坚守。

可两种安排都无法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都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窘境。而且从街亭特殊的地形看,易攻难守,挡不住曹魏大军势如破竹的冲击力,马谡当道也好登高也罢,他从受命出征那天起就已经注定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马谡以悬殊的兵力,拼命阻击张郃大军,最后焦渴难耐的将士意志崩溃,大败亏输。

那么,我们可以从街亭之战的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从中找出街亭之败的主要责任到底该由来谁承担?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几个假设:

假设一:

诸葛亮知道张郃正率军直扑街亭,为免遭两头受敌 ,于是分兵一部派马谡带领前去阻击、掩护,自己率领北伐主力缓缓撤回汉中。

如果真是这样,马谡即使失败,只要完成了迟滞、阻截敌人的战略任务,是不应该被下狱治罪的,从马谡终被其严惩的结果看,假设一是不存在的。

假设二:

因情报不准,使诸葛亮误判魏军只会用少部分兵力攻打街亭,于是只拨给马谡一万兵马,却没想到张郃率五万精锐大举袭来,且志在必得,并一举截断了蜀军归路,这才造成街亭失守、蜀军仓惶后撤。

假设三:

马谡匆匆赶到街亭,喘息未定、还没来得及布防,张郃大军随即弛至,蜀军根本就没时间修筑防御工事,在人数吃亏的情况下,马谡只好舍水上山,登高固守。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看,假设一被否定,假设二、假设三却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是马谡不执行恩师的战前部署,因事发突然,他不得不因敌而变,仓猝上山扎营据守。

因人手不足,他只能派高详率少量士卒当街据守,以守护汲道,遗憾的是旋即就被魏军击溃。缺水的蜀军将士困守山顶,已不战自乱,哪里守得住?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失街亭实属必然,三国史上因战败而被下狱治罪的将军其实并不多见,而马谡为甚就不能被宽宥呢?

我觉得诸葛亮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要么不清楚敌我的力量对比,要么把握时间不精准,导致马谡仓促应战,陷于被动。马谡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以寡敌众,最终兵败,第一次出祁山也因失去了街亭这个战略依托而草草收场。

诸葛亮放着魏延、吴懿等百战宿将不用,偏偏破格用没有实战经验的“生瓜蛋子”马谡,由此引发了众怒,为了推卸领导责任,不得不狠心将马谡逮捕下狱,最终使马谡成为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牺牲品和自己决策、用人失误的替罪羊。

为洗脱质疑,他主动上书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很清楚马谡为他承担了责任,遂忍不住“为之流涕”。

那么,以睿智著称的诸葛亮为何要重用欠缺实战经验的参谋马谡呢?

史载,刘备死后,蜀汉朝野仍然是其亲信在把持,赵云、魏延等老将都是刘备的人,诸葛亮虽是托孤之臣,地位高,名气大,但在朝中并无势力,于是亟待在朝中、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郭攸之、费祎、蒋琬、董允、姜维、向宠、马谡等都是他竭力提拔并倚为心腹的重要人物。于是,要么是诸葛亮急于让马谡立功,助其建立威信,而马谡出于为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扎面子、补台的考虑而主动请缨。但他因为能力不足或时运不济,不但没有替诸葛亮分忧,反而把自己的性命也给搭进去了。

马谡的悲剧告诉后人,你想帮领导解决困难,也要称称自己的斤两,在掂量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要仔细揣摩揣摩自己领导的能力与品格。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

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

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

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

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张郃立即就想到破马谡的办法,断水源,围山,其实还是马谡缺少实际经验,在战争之初,就应该想到水源问题,应该趁张郃立足未稳,从山上冲击张郃军队,张郃是急行军赶到街亭的,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马谡在山上扎营,完全就是忽视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这也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第五个原因。他没有考虑到整个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或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只从自身利益考虑街亭之战,所以才会失败。

2、诸葛亮为何执意挥泪斩马谡?真正目的是什么,赵云为什么也怕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杀了马谡?

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肯定想到了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有听从刘备的话,第一次北伐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结果马谡纸上谈兵,把蜀军给坑了。诸葛亮是恼羞成怒。恼的是马谡跟诸葛亮是好朋友,跟马谡的哥哥马良也是好朋友,都是从荆州来的,怎么那么不争气呢。羞愧的也是自己没有听从刘备的话。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听从刘备的话非要重用马谡,还可能把马谡排在接班人位置上,让马谡历练?这得从诸葛亮自身说起。诸葛亮很多时候是个书呆子,打仗大约也是纸上谈兵的主,经常犯小错误。但诸葛亮又是极其重视名誉的人。他在隆重的时候,就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历史大人物。架子很大,想出了隆中对的计划,刘备三次登门才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以为凭借隆中对一招鲜吃遍天下。他出山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先是暂时管钱粮,收南郡税收,辅佐关羽。后又到益州。益州路上出力的是庞统、张飞、赵云、魏延等,他诸葛亮没有出一个主意。诸葛亮到了益州还是管点后勤,没有大功劳。打汉中的时候,诸葛亮还是没有参加,在家管钱粮,这回是做了比较大的事情。官位也不高,只是个军师中郎将。

好不容易刘备死了,诸葛亮终于可以大有作为了,没想到,第一次信心百倍北伐时,老朋友马谡出问题了。诸葛亮本不是个武将,要培养下自己的亲密势力,但这个马谡太令人失望,对诸葛亮威信是很大的损伤。必须把马谡斩了重新树立威信,给赵云这帮老将看看,还能威慑魏延,以后不能乱来,否则砍脑袋。

蜀汉的教训一直都是军纪不严,政令不一,各派力量混杂。比如,关羽在荆州的时候就有三四股力量,一是关羽本人,周仓关平等,二是马良等荆州老派,三是糜竺糜芳等刘备老部下,四是刘封孟达等人,都是相互不买账。导致关羽北伐失败,孤军作战丢了荆州。这次诸葛亮是杀鸡给猴看,必须严明军纪,否则无法带军。后面还有原来刘璋的老部下李严等在看着,不能让人看笑话。所以诸葛亮思考再三,还是把马谡斩了。

赵云当然也怕,因为赵云本是个至纯君子,令不加而惧,很有自觉性。

我是历史与文化纵横,一个喜欢解读历史的后学,欢迎大家点赞,加注。谢谢。

在三国当中,魏国曹丕病死,新帝即位,诸葛亮趁此机会,果断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却因为马谡失守街亭的原因,让自己功败垂成,无奈之下只能挥泪斩马谡。难道斩马谡只是因为对方街亭失守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次的机会千载难逢,只要马谡守住街亭,自己就可以一举攻进长安。

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虽说魏国新帝即位,但是魏明帝并非无能之人,直接扔下朝中要事,御驾亲征就说明了他对于魏国有着极大的掌控力。

所以说诸葛亮从一开始所发动的这次北伐,根本目的只是想要浑水摸鱼而已,毕竟整个天下分为三块,自己只要跟魏国打到不可开交,东吴一定要趁机出兵占便宜的。

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在赌东吴也会出兵,很多时候一对一不好说谁胜谁负,但是二打一,结局一定很喜人。



所以诸葛亮此次用兵才会出奇不意,让魏国摸不清头脑,瞬间就失去了陇西三郡,听起来好像敌人大军已经快要打到长安。

实际上诸葛亮只是制造了一些假象而已,就是造成一种蜀军马上就要破坏长安的假象,让东吴看到机会,然后形成二打一的局面。

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或许只在一瞬间,如果蜀汉与东吴再次形成联盟共同对抗魏国,要平定大魏并非难事。

所以马谡所守的街亭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以马谡的这点兵力,最终的结果是一定会败的,但是败之前,一定要给大家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也就是说让诸葛亮在另一条战线上扩大战果,从而让东吴看到机会,只要东吴出兵了,这个街亭守不守也就不重要了。

毕竟战争这种东西只要打开了,并非你想退就可以退兵的,或许到时候东吴跟魏国打到热火朝天,而蜀汉却因为街亭的失守,从而退出战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浑水摸鱼这种事诸葛亮玩的也很六呀。

很多时候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诸葛亮没有等来东吴的大军,却等到了马谡的街亭失守。



自己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吸引了魏军这么大的主力,就是想让东吴也下场玩一把,结果没等对方上场,自己的街亭先出问题了。

然后诸葛亮在魏国的大后方玩不转了,东吴也因为看不到什么好处,原本蠢蠢欲动的心也平静了下来,而魏国却在为此次的大胜,直接让魏明帝的声望再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因为马谡的失败,诸葛亮引东吴出兵的计划失败了,并且还让魏明帝加固了自己的影响力。



说白了诸葛亮此次的出兵,除了将三郡的百姓迁回蜀国之外,几乎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而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马谡的失败。

虽说马谡一定会失败,但是没想到对方会败的这么快,原本在诸葛亮的计划当中,马谡据水而守,怎么也能多守个把月,有这个时间,诸葛亮还有东吴都可以下场好好的跟大魏玩两手。



可是因为马谡错误的防守方式,直接造成了诸葛亮大军的崩盘,东吴更是没有上场,所有的损失要让蜀军一力承担,于是马谡只能被诸葛亮给斩了,不然将来再玩什么计谋的时候,大家都跟马谡学习,诸葛亮还能好好的北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