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投资静默期

jijinwang
1、永吉转债各位还记得不,就是那个从100块两天炒到436块的“转债之王”,因为涨幅太过夸张所以交易所动手查了。
然后查到一个投资者郑某某,在14点57分临停复牌后申报了两次,每次买入价都比最新价高7%~8%,两次申报量都很大,占当时申报量的70%。最后这哥们儿被罚3个月不许买卖上交所的债券。
2、阿里公告一季度业绩,营收2040.5亿,同比增长9.9%,预估2005.9亿,净利润198亿,同比下降24%。跟鹅厂的财报观感差不多,好肯定不算好,但没市场想的那么烂。
发文前,盘前是涨的。
3、2022年养老金继续上涨,但增速放缓。去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国上涨比例4%,各省以全国调整比例为高限,确定本省调整比例和水平。上一次养老金涨幅是4.5%。
4、公募基金经理跳槽私募的限制再次被加强,之前跳完槽的基金经理,静默期三个月,也就是三个月不允许发自己的产品,现在延长到一年。这时间可长多了,想离职的真得权衡一下,一年以后市场上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
不得不说,这么做干得漂亮,业绩做的好的都去私募,是基金经理的个人职业选择,但对想**的小散户太不友好了。
起投100w起不说,定投加仓也不容易。
...

拒绝白嫖,在看的点个赞……

一:私募基金静默期 24小时

也可称作冷静期或24小时冷静期。您在购买企业债权产品(在线理财,小额定投,大额定制)后,在24小时内,可取消投资。在交易记录中进行取消操作。

二: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的骗局

要想看出私募股权基金的骗局就要先了解私募股权基金的风险。
首先是分为两类:商业风险和违规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在私募股权基金进入公司后公司运营产生亏损或因其他原因产生的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这种风险是可控的且合理存在的,与收益相伴而生,商业风险转变为损失时,由投资人自行承担。要想规避商业风险就要选择信誉较好的基金公司的产品,详细了解基金投向和风控措施,慎重选择,该种风险谈不上骗局,属于正常市场风险。
违规风险又分为事前的违规风险和事后的违规风险,其中事后的违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获得资金后挪用或转移,这时主要考验基金公司的监管运营能力,要想规避最好的方式是选择信誉较好的基金公司。
鼎辉投资,就是骗人的公司!他们公司首页的视频是我做,我也没收到钱!
选择私募股权基金最关键的是选对投研团队,一定要选投资能力雄厚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有过往的投资经验,有很多成功退出的案例,公司管理资金上规模等。
切勿仅关注预期收益,没有正规的合作团队,仅靠几个人组建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谨慎选择,鼎辉投资、复兴投资等等这样的私募股权投资选择更放心。
《中国pe的法律解读》,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要撰稿人刘光超,本书从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入手,以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运作为重点,全面介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投资、退出阶段的法律操作实务,并且就如何规避其中的风险从法律角度给出了建议和指引,是中国第一本全面从法律角度解读私募股权基金的书籍。

三:私募基金怎么找投资人

厂长的话

自4月底以来,A股一直处于止跌反弹的趋势。随着各类利好政策接踵而至,明显感觉到身边投资人的信心也在慢慢回复。最近,有朋友咨询厂长想了解从什么渠道购买私募性价比最高?各个渠道之间的优劣又有哪些?今天厂长就来和大家聊聊基金销售渠道的那些“猫腻”。

同一个策略的产品,费率为啥不一样?

自2019年结构性牛市以来,私募基金发展迅速。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私募证券基金的存续规模已经达到6.35万亿元。

很多这两年接触私募的投资人都是从银行理财、信托转过来的。

这些投资人里有不少是因为非标转标的趋势,被迫接触私募,由于对私募的了解程度较低,在最开始买私募产品时很容易被忽悠。

被忽悠并不是说一定会买到不好的产品,即便是不了解私募,在投向一个新的领域时,大多都会选择名气较大,长期业绩优秀的管理人,也就是百亿私募。

所以更多的投资人吃的是“暗亏”,比如买的产品“费率”极高。

曾经一位粉丝私信厂长透露,他在某券商买了一只私募产品,管理费2%,业绩提成25%。

但当他后续致电私募管理人具体了解时,发现相同策略的产品在管理人那的费率却是管理费1.5%,业绩提成20%。

这就是直销和代销在费率上的区别,从这个case里,我们可以看到券商赚了0.5%的管理费和5%的业绩提成。

而更多的投资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去和管理人直接了解费率,很多管理人为了避免直销和代销的冲突,也不太会告知投资人直销产品的费率情况,

上面这个例子比较直白,还有一种情况是管理费和锁定期都一样,只在业绩提成的设计上有所区别。

比如同个策略的两只产品,产品A(代销)条款:收益5%以上提30%;产品B(直销)条款:收益部分提20%。

费前收益>15%时,产品B费后收益更高;

费前收益=15%时,两者的费后收益持平。

费前收益<15%时,产品A费后收益更高。

所以选择产品A还是产品B,主要得看你对产品的收益预期,如果觉得产品后续会有较高的收益选择产品B较为合适,反之选择产品A。

可能会有投资人疑惑,既然直销费率普遍比代销便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代销的产品呢?

除了一些投资者可能压根不知道有直销以外,各类代销渠道其实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

各个代销渠道的优劣势

目前市场主要的代销渠道有四个:银行、信托、券商、三方财富。

首先是银行,在各类代销渠道里银行最为强势,因为手里的客户最多。

银行的风控相对比较严格,白名单很难进,规模50亿以下的私募基本不会考虑,对私募过往的长期业绩要求很高,所以银行代销的基本都是景林、淡水泉、高毅这类白马私募。

所以银行的优势就是代销的产品相对稳健,不一定会有特别高的收益,但基本不太会有大雷。

缺点是基本不会有黑马私募,另外银行代销的产品很多在投资范围上也有限制,以及相对较高的预警线、止损线标准。

信托和银行类似,存量客户很多,有非标转标的需求。

银行和信托的最大问题厂长觉得是理财顾问能力都相对较弱,当然银行私行的理顾除外。

信托的理财顾问大多是卖非标固收的,很多对权益产品不了解;银行这边的客户经理则很多是卖保险、银行理财起家,很多你问他私募产品是投啥的都不一定清楚,因为他们最擅长的是告诉你他们行的理财产品比其他行收益高0.2%、0.3%。

在过去“刚兑”的大背景下,闭着眼睛卖产品就行了。

所以投资者如果指望这两个代销渠道的理财顾问给你较为专业的意见真的有点难,毕竟人家以前就和股票、期货这些品种搭不上边。

一定要在银行买,记得选私行的理财顾问,不过私行门槛大家都懂,不是超高净值人群就别想了。

然后是三方财富,除了传统的那几家大三方以外,也包括一些线上渠道。

这些机构优势是产品很多很全,但更像是一个基金超市,私募质量参差不齐,比较适合自身对私募有有一定投资和判断能力的投资者。

然后由于佣金水平相对高点,理财顾问对客户的服务上可能更加上心一点。

其中传统的大三方,认购费是免不了的,他们的理财顾问大多靠这个赚佣金,而线上那些,部分可以沟通。

劣势可能就是风控相对银行、券商会弱一点,代销私募的引入机制更加灵活。

另外KPI压力比较大,有些时候可能会为了完成业绩推一些看上去比较好卖但实际性价比没那么高的产品。

至于三方财富的理顾专业水平,这个就碰运气了,有极其专业的,也有啥都不懂的,平均水平应该处于券商和银行之间。

最后是券商,也是厂长自己接触多一些的代销机构。

首先券商天然对二级市场较为熟悉,他们的客户经理由于经纪业务的原因,每天都和股票打交道,对证券基金的接触也比较早,所以平均专业度这块是最高的。

另外券商的投研实力比上面几个渠道肯定也是强不少的,他们的客户也可以定期收到不少私募产品的研报,包括市场观点等等。

那1%的认购费,换这些研报其实也不算亏了,特别是一些投研能力强的大平台。

厂长自己买私募的时候,一些自己很熟的,会争取直接联系到直销,有费率优势。

但也有些也通过线上三方和券商渠道,有些是额度问题,有些也是看重他们的投研上的服务。

像开头前面讲的券商的例子,费率高就一定不好吗?不尽然。

如果你能通过他们投研服务,做出更优判断,这点费率还是很值的。毕竟,自己乱闯,高买低卖的例子,相信老司机多少有过。

剩下的信托和银行的较少一些。

当然,这个不能说哪个一定更好,只能说适合与否。有人偏爱权益,有人偏爱固收收益类;有人喜欢便捷式筛选服务,有人喜欢自己多研究一些。

对FOF的误解

说到费率,那厂长也顺便聊聊FOF。

以前大多数人对FOF都有个双重收费的印象,实际上这几年下来FOF+子基金的“双重收费”已经降了很多。

首先FOF由于资金量相对较大,可以拿到一些子基金的稀缺策略产品的额度,另外管理费和后端carry这些也基本可以谈到最低。

另外好的FOF机构可以挖掘鲜有人知的潜力私募,并根据投资人的风险偏好进行择时调仓,考虑到这些优点,业内平均水准的“双重收费”的费率其实并不算高。

相比费率,核心的评判还是资产配置上的作用,筛选配置的私募是否有价值,后续的管理是否带来更好的收益。

如果能买到好的FOF产品,持有体验也会很不错,比如一些配置均衡的FOF在今年股市大跌的情况下也可能依然坚挺,回撤可控。


四:私募基金未备案就投资的后果

  网站公示的私募基金基本情况包括私募基金的名称、成立时间、备案时间、主要投资领域、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等基本信息。 第十四条 经备案的私募基金可以申请开立证券相关账户。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各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开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前,应当在基金业协会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手续;各类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应当向基金业协会履行备案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