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域基金 林霆 ,青域基金林霆

jijinwang

核心摘要

本报

脱胎于青云创投的人民币基金,青域基金正在清洁技术产业链上寻找先人一步的机会。

作为国内环保创投先行者青云创投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和平分手”的结果,青域基金核心团队均来自青云创投原人民币基金团队,拥有多年环保领域投资经验。其中,徐政军、李阳两位合伙人曾在涌金集团供职,而林霆则曾为智基创投合伙人。

在环保领域的潮起潮退中摸索多年,青域基金形成了目前富有自身特点的投资方法论。比如,坚持做精品基金,不求大规模、多项目,但求投得准、回报高。同时,往价值链的前端走,在企业中持有较大(20%-40%)比例股份,并帮助企业成长。

相较TMT等创投红海,环保产业公司的投资单笔金额大,且回报周期长,目前资金投资的热度仍不算高。对于专注于A轮及更早阶段的青域来说,更多资金对环保行业的投入,特别是PE机构在后期介入、繁荣市场,颇为重要。

环保投资热度待提升

“清洁技术创投产业链跟TMT创投产业链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这个领域内,参与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青域基金徐政军说。

徐政军指的是,TMT产业链上从天使到PreA到后期的ABCD轮均有大量资本参与,这也是行业异常繁荣的原因;但在清洁技术领域,不仅专注的参与者非常少,而对于这一资本密集型行业而言,仅有VC而没有PE的状态也使得行业整体发展受限。

除了青云创投和从其分拆出来的青域基金,建银国际、鼎晖投资、IDG资本、新天域资本、东方富海等玩家也对清洁技术领域有所涉及。但从整体产业情况来看,在经历了2011年前后的资本热炒之后,资金投资的热度仍回升缓慢。

根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清洁技术行业共披露14起融资案例,融资总额为11.65亿美元,环比上升77%。但在市场最为火爆的2011年,全行业融资案例125个,融资总额达22.58亿。资本热炒带来产能过剩,不少机构在光伏、LED、锂电池等市场交了学费。2012年起,退出渠道不畅和市场低迷导致行业融资额逐年下降,在2013年更是达到6年来最低的65.7亿,直至去年,才扭转局势开始增长。

“光在狭义的环保领域,在产业链末端,治理水、大气、土壤、固废等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万亿市场。但不管是哪种资本投资,都不能再重复房地产或者其他一些产业的投资方法,一拥而上,迅速把它变成一个红海,完了之后留下一地鸡毛。”徐政军说。但相反,如果大量的资金能够提前进入到整个产业链,而不仅仅是单打独斗或者追逐热点的话,就能享受到经济转型期带来的环保产业重大机会。

除了资金密集、周期较长等特点使得资本进入少,环保行业自身带有的公益属性,又进一步使得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在具体操作中分歧明显。

由于LP构成和退出方式的天然不同,创投领域的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本身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和业态。而在清洁技术领域,不同于美元基金LP投资中国企业多注重战略布局而将其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对人民币基金而言中国市场就是全部阵地,投资策略不同。

“举个例子,中国的一些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但是对于一个美元基金来讲,这个突出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根本不算一个问题,它可能就不希望你去投这个东西。”徐政军说,“但人民币基金不一样,要用来解决中国现实的环境问题。”

而青域基金从青云创投中分拆出来,也正是源于这种双币基金的烦恼。而值得庆幸的是,从最开始运作之时,青云创投的人民币基金(青域基金的前身)和美元基金就是完全独立运行,因为当时就想到了不同基金的视野和定位都会完全不同。随着双币基金的发展,双方都感到在同一个平台下的协同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分拆开来各自发展。

“我们是非常友好的一个分拆。”青域基金林霆说。2009年,青云创投人民币基金团队组建,并于2009年底及2012年初分别成立第一期、第二期两只基金,LP均为机构投资人投资决策及利益分配均相对独立。2013年,由于品牌发展和投资理念的不同,人民币基金团队从青云创投中拆分成为青域基金并继续进行第二期的投资,目前正准备募集第三期。

青域投资方法论

“我们一直坚持做精品基金。”林霆说,前两只人民币基金的规模均为4亿人民币左右,原因是作为创投基金,规模过大会导致投资案数量增加,并不适合早期企业的投资特点和基金专注投资的需求。青域前两期基金共投资了21个案子,均为A轮或更早期的项目。其中,第一期基金(之前称义云基金)在2010年初以3500万在A轮投入迪森热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迪森股份(行情300335,咨询)),占股10%。随后,迪森股份于2012年底迅速在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近53亿,义云基金仍持股约5%。

“两只基金在市场上的表现确实印证了我们的观点。”林霆说,“第三期基金,我们也会继续秉承精品基金的理念,募集规模四五亿人民币。”

做精品就要求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在清洁技术领域,即使是天使轮的投资也常常达到几千万,无法进行“撒胡椒面”式投资,而在包罗万象又有技术门槛的清洁技术产业链上,想要高成功率就更加困难。

林霆对项目的判断来自于其多年的积累。此前在智基创投时,他就从事清洁技术投资,曾投过太阳能、风能的新能源企业,但却遇到了整个行业的周期拐点。“我们觉得我们现在还能在这个行业里**,就是该交的学费都交了。”林霆说。

出身于涌金系的徐政军也感觉到了投资过程中的区别。“我之前做的是Pre-IPO,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套利品种。这对产业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只是做了一个相对的价格发现,而估值洼地最终会被填平。同时这个项目到IPO之前真正意义上价格发现最大的机会已经过去了。”

认识到这一点后,徐政军开始带着团队往前端走。首先是专注于创投产业的前期,来推动行业发展;其次也在努力把价值发现的链条往前挪,对行业摸透。这使得青域基金变成了一个他所说的“研究型机构”,拥有5个人的研究团队通过深入企业的走访来持续跟踪清洁技术的各个系统领域。

徐政军说,基金其实就是通过前瞻性来**,而不是等到某一领域成为热点之后再跟进。比如,2013年是电动汽车领域最悲观的一年,国家政策尚未明朗,业内人士也觉得前景渺茫,但正因如此,他们得以通过多年行业跟踪研究而积累起来的预判能力领先投入一家电动汽车公司,随后在10月份国家补贴政策出台后,享受企业估值的提升。在此之前,徐政军说自己在电动汽车行业看了整整七年,“几乎中国数得上的公司都看过”,最终等到时机成熟,一举投入。

除了坚持做早期创投外,青域基金的另一个投资风格是倾向持有较大比例股份,目前的案子占股约为20%至40%之间。

这也是青域基金和其他机构的一个较大区别。“我们基本的理念就是投保持合理估值的早期项目,正因为合理估值,我们拿的股份就相对比较多。”徐政军说,因为青域基金投的项目个数少,因此单个案子可以多投,而行业真正爆发出来的机会也是需要等待的,“既然看重了这个赛道,又看重了这个赛手,能不多拿吗?”

在占有大股份的情况下,青域对所投公司的参与也更多。“我们最近的几个项目其实都是创立型的项目,完全是我们共同设立的一个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是共同创始人的概念,我们参与度会非常大。”徐政军说,“当然,我们还是坚持"帮忙不添乱",保持话语权,但坚信公司创始人比我们更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