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公司做行业研究员如何(私募基金行业研究员待遇)

jijinwang
这两天看到几则关于基金的新闻,特别有意思。一个是周期股行情火爆,基金公司想招研究员结果招不到人;一个是百亿级别私募数量在涨,但是一些量化私募却开始“封盘”。有朋友问,这两件事分别代表着什么风向?
先说第一件事。其实这事挺黑色幽默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村子的年轻人都去学了计算机AI这些热门专业,结果招聘会来的都是钢铁厂的......这个事并不意味着周期股还会继续涨(当然也不意味着要跌)。
投资者一定要清楚,作为利益驱使的市场主体,基金公司研发和推销产品的方向,是按照“好卖”的原则,而不是“位置低风险小成长性高有利于投资者利益”。很简单,做周期行业的研究员或者基金经理,可能要沉寂十几年,看着科技医疗等行业的同事风生水起,谁能受得了?谁能预料到一场疫情的催化,根本没啥好研究的周期行业上天了。周期行业研究啥?谁家的矿纯度高么?
这也充分显示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是不以机构大小和专业能力高低为转移的。
第二件事,相关的推测有这么几种:监管开始注意,量化资金不愿意做出头鸟;量化策略的市场容量有限,钱再多就不好操作了;饥饿营销。个人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大。很多读者没接触过可能不知道,金融市场甚至有一些冷门的交易流动性差的小品种的套利策略,几百万资金做起来就吃力了。
说下今天的行情。最近热点轮动特别快,几乎都是“帅不过三天”。从悲观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每天轮流追高吃面,不过我愿意用乐观的角度去解读这种行情:有逻辑且位置相对合理的方向,最终都会有所表现。比如今天涨幅靠前的化工、风电、光伏、碳纤维、石墨电极,都是之前给大家详细梳理过的方向。在8月份市场资金集中在头部赛道的情况下它们表现平平,但是市场风格一旦生变,资金就会注意并验证它们的逻辑。
还有个事,代表国际航运成本的BDI指数创出12年来的新高,带动相关板块个股连涨。老粉丝可能还记得,今年4月份时我在这条逻辑线上给大家做过具体整理,后来已经有过一波上涨行情。大部分机构的观点是,环球集运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可能是个长期的事件,这可能是个震荡上行的长期逻辑,后面有连续调整的机会还可以关注。
还有一件事,之前光伏屋顶的强制推行受到了阻力,后来政策有调整。今天又出了相关新闻,各地光伏屋顶试点文件已经报送了,看样子经过调整之后,该推进还要推进。新能源是国策,是值得信赖的长期方向,相关的风电、核电、储能、光伏......最近几个月来多次为大家进行梳理,投资策略简单到爆,躺着等就好了。类似的逻辑还有军工、工业母机、半导体等,不要犯“涨了小甜甜,跌了牛夫人”“曾经的看你不起,现在高攀不起”的错误。
最后,关于指数的形态,并不好看。如果8月底到9月上旬的行情是“没有利空维持谨慎乐观”,现在得掉个个儿了,没有利好维持谨慎。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请谨慎参考,感谢阅读。

浅谈私募行业投研人才流动


好的企业需要相对的人才稳定,私募行业人才流失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对于私募行业要想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我认为至少有三点要满足,第一是要有满意的薪酬体系;第二是要有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让员工跟公司一起成长,获得职位的提升、公司的认可;第三是愉快的工作氛围,这一点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工作潮流。不只是在私募基金行业,任何行业其实都需要这样基本的条件。对于私募行业的特点而言,还要做到整个投研团队或者研究员的投资理念和公司的投资理念基本一致,如果观点不一致,价值观不同,认知不同,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不能被公司采纳,研究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就很难长时间维持合作。


格雷也有自己一套培养人才的模式,现阶段来说,更多是以招聘为主,培养为辅。格雷目前阶段正好处在高速成长期,外聘能够找到非常合适的人才快速胜任研究职位,为我们投研工作贡献力量。如果将来公司达到稳定的发展期之后,我们可能更多的考虑自主培养为主,因为自主培养更容易接受公司文化和价值观,能使整个投研团队保持投资理念的高度一致。综合而言,两种策略各有利弊。但不论外聘还是自主培养,首先我们要找优秀的和合适的人才,可能技巧或者战术层面经验不足,加入一定的训练会熟能生巧,这种层面的培养是有意义的;如果本身的基本素质、投资思想跟公司差异很大,是没法培养的。因为我觉得投资更多的要靠悟性。


格雷为培养优秀的投研人员,设置了职业上升发展的路径和轨迹:首先从基层研究助理培养,做基础的数据、信息采集和调研工作,此时还不能进行独立投资研究;晋升研究员后可以独立去负责单一股票、行业研究;进一步再晋升资深研究员,需要对行业和个股有深入理解。再进一步可以负责管理研究团队作为研究总监;还有一个方向可以发展为基金经理去管理基金,但同时要面对客户承担一定的压力。如果通过长期的考核,还有机会晋升到合伙人层面,拿到公司的股权激励。不同职位,从薪酬待遇上也会有所差别,但都会获得一定的业绩激励,比如根据对产品收益的的贡献度拿到相关的奖励和收益提成。


像多家私募的基金经理选择自立门户一样,格雷历史上也有个别投研员“奔私”自建私募的案例,对待这种情况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因为工作本身就是双向选择,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非常有价值,会尽力挽留他,给他达到满意的工作状态、薪水和条件,甚至合伙人层面。即使自建私募变成同行,也不一定是敌人,竞争也是一种友谊,还可以适当的交流和沟通,像格雷早期出去自建私募、做基金经理的研究员,我们也会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互通有无,聊一聊股票和投资,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