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年基金有5个评审意见

jijinwang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评审的感触:前期成果
连续评审了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青年的也有面上的,感触颇多。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和讨论。
    早些时候,看到一位朋友的发帖,说基金申请书的撰写是“开卷考试”,非常赞同这个说法。其实不仅仅是开卷,甚至连考试时间也是不受限制的。当然,也没有类似于答辩的质询环节。因此,申请书的创作者身份不太好认定。这就要求基金评阅人在考察申请书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等内容的同时,有必要详细考察项目主持人的前期基础、前期积累,以及这些材料与申请书的关联性。
    强调主持人的前期成果而不是强调参与人的前期成果的原因在于,①90%以上的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都是主持人带着几个研究生在做;②多数单位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是负责人责任制,对论文的考核是第一作者占贡献的70%,第二作者占贡献的20%。当然,导师是第一作者,本人是第二作者的文章,贡献占比应该提高至50%以上。有些申请书咋一看有很多支撑材料,仔细一看与主持人关系不大,明显是临时拼凑的。
    对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除外)的申请,主持人的前期积累还包括主持和参与的项目、申请专利等。有些主持人从来没有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校级等各级别的任何项目,参与的也不多。现在作为主持人申请国自然,似乎有点难以让人信服。
    拥有自己的科研课题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愿望,科研工作也需要长期、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前进。由于基金资助有比例要求,因此,在评阅申请书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基础上,项目应该给那些实实在在劳动、长期默默耕耘的人们。

1、基金评审,三个评审和五个评审哪个更好?

实力高的人希望5个,容错率高点;实力略低的朋友希望3个,中奖概率大些。

看一下上会规则:

对于得1个C的情况,5个评审的分值要高于3个评审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规避不负责任的评审。

希望对您有用!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没接触过。基金评审这方面的问题我不在行,你要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得去问那些专业人士,他们懂得更多,你才能得到圆满的答复。

5个评审要较3个公平一些,排除诚信情况

2、博士毕业你们都花了几年中的青基,都评上副高了吗?

真经这些年招聘了几十号博士,绝大多数都是非升即走的人,他们想要留校,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在2到3年内拿到青年基金。这个难度委实不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7成以上的博士都拿到了青基。

不过,这个数字没有太多的参照意义,像985高校,比例可能更高,而一些省属院校,三成就算不错了。

申青年基金成功率有几个主要因素,第一就是学科平台实力。尽管在评审中大家都避而不谈学校学科实力,但从项目结题质量来看,有实力有平台的高校,完成情况肯定更好,一个学校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实验室,怎么保证能做出来。

第二个因素是自己的研究基础,虽然说基金是支持未来的计划,但如果你在这条路上还没入门,谁能相信你可以走下去。博士期间发表过本领域高水平论文的人获得青基的机会肯定更大,没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建议前期花很多时间在论文上。

第三个就是本子的完成情况了。对已经有研究基础,有研究平台的博士来说,下面要拼的就是申报书了。申报书反映了你在这个领域的前沿程度,做不做得出来是一回事,看不看得到前沿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你要做的是别人10年前就在做的事,那几乎不可能中。另外,本子的细节必须好好打磨,低级错误一点都不要有,但凡有一个被专家看到,可能直接就pass了。不仅青基如此,面上、重点、重大都如此。

所以,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每年下半年开始准备本子,然后花很多时间来打磨,年初报送前,学院还要组织有经验的老师来给你审核本子,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成功率。

而青年基金,也只是副教授的一个条件,即便达到副教授全部条件,也要受名额限制,要排队。所以,青年博士进校,2年内获得副教授的算是相当优秀了,4、5年算正常,5、6年后还不能评上,基本上就要被淘汰了,只能想办法去低级别的高校或者去企业了。

一年中青基,当年上副高。

没必要问这个问题。很多博士毕业第一年就中了国青,这很正常,至于副教授看每个学校内部职称评定政策,一般两年后就可以成功,当然除了国青,你还要有c刊,或者sci。。有一点还要注意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认sci四区的文章了因为太烂了

3、今日头条:高校职称评审征求意见稿牵动了谁的神经?

评职称变为考职称

当评职称,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层的一种权力时,就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现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太低了,评职称也不考英语了,也不考计算机了,现在连论文也不想发了,项目也不想申报了,学历也不想提升了美其名曰影响教学,什么影响教学啊,分明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个理由罢了,我就不相信一个连论文都写不出来,甚至需要别人代笔,中介参与才能发篇文章的人,会潜下心来孜孜不倦历经寒冬酷暑提升自己的能力教育学生,恐怕倒是有充足时间喝茶聊天交友睡大觉了。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可能培育高素质的学生,什么是高素质只干教学,其它什么也不干就能变成高素质教师了,那都是为自己懒惰找个理由罢了,建议1提升对高校教师论文发表水平要求,2提高对高校教师英语水平要求,3提高对高校教师项目立项级别要求,4提升高校教师获奖项目要求,5鼓励高校教师刻苦专研业务自成一格;只有高的要求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作为学生和同事的榜样,才能发挥育人的影响作用,如果一味地降低要求,模糊标准,只会影响公平,破坏高素质教师的选拔流程,打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